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R:在重复测量设计中计算单位的整洁方法[重复]

在重复测量设计(Repeated Measures Design)中,计算单位的整洁方法主要涉及到数据的整理、清洗和处理,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是一些基础概念、优势、类型、应用场景以及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基础概念

重复测量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其中每个受试对象在多个时间点或条件下被测量多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个体差异,提高实验的效力。

优势

  1. 控制个体差异:通过在同一受试对象上进行多次测量,可以有效控制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提高实验效力:相比于独立样本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数据,提高实验的统计效力。
  3. 减少样本量:由于控制了个体差异,重复测量设计通常需要较少的样本量即可达到相同的统计功效。

类型

  1. 时间序列设计:在多个时间点对同一受试对象进行测量。
  2. 交叉设计:每个受试对象在不同条件下轮流接受处理。
  3. 嵌套设计:在不同层次上重复测量,例如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

应用场景

  1. 医学研究:评估药物疗效或治疗效果随时间的变化。
  2. 心理学研究:评估心理状态或行为随时间的变化。
  3. 教育研究:评估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 数据缺失

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数据可能会出现缺失。 解决方法

  • 插补法:使用均值、中位数或其他统计方法填补缺失值。
  • 删除法:删除包含缺失值的记录,但可能会导致样本量减少。
  • 模型预测法:使用回归模型或其他机器学习方法预测缺失值。

2. 数据异常值

问题:异常值可能会影响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解决方法

  • 识别和删除:使用统计方法(如Z-score、IQR)识别并删除异常值。
  • 转换数据:对数据进行对数转换或Box-Cox转换以减少异常值的影响。
  • 鲁棒统计方法:使用对异常值不敏感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3. 数据正态性假设

问题:许多统计方法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解决方法

  • 数据转换:对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平方根转换等,使其更接近正态分布。
  • 非参数方法:使用不依赖于正态性假设的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 数据相关性

问题:重复测量数据通常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会影响统计分析。 解决方法

  • 混合效应模型:使用混合效应模型(Mixed Effects Model)处理数据中的相关性。
  • 广义估计方程(GEE):使用GEE方法处理重复测量数据中的相关性。

示例代码(R语言)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展示如何在R中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分析:

代码语言:txt
复制
# 加载必要的包
library(nlme)

# 生成示例数据
set.seed(123)
n <- 10
time <- rep(1:5, each = n)
subject <- rep(1:n, times = 5)
treatment <- rep(c("A", "B"), each = 25)
response <- rnorm(n * 5, mean = 10 + 0.5 * time + 2 * (treatment == "B"), sd = 2)

data <- data.frame(subject, time, treatment, response)

# 混合效应模型分析
model <- lme(response ~ time * treatment, random = ~ 1 | subject, data = data)
summary(model)

参考链接

通过以上方法和工具,可以有效地处理和分析重复测量设计中的数据,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页面内容是否对你有帮助?
有帮助
没帮助

相关·内容

Nature neuroscience:眶额皮层对纹状体的控制导致了经济决策

动物必须不断地评估其环境中的刺激,以决定追求哪些机会,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决定可以从根本上的经济角度来理解。虽然几个大脑区域单独参与了这些过程,但与这些区域在决策中相关的全脑机制尚不清楚。通过一种大鼠的经济决策任务,我们发现两个连接的大脑区域,即腹外侧眶额皮层(OFC)和背内侧纹状体(DMS)的神经活动是经济决策所必需的。这两个大脑区域的相关神经活动惊人地相似,主要是由决策过程的空间特征决定的。然而,OFC中选择方向的神经编码先于DMS,并且这种时间关系与选择的准确性密切相关。此外,为了进行适当的经济决策,还需要特别开展OFC预测DMS的活动。这些结果表明,OFC中的选择信息被传递到DMS,以引导准确的经济决策。

01
  • 治疗性经颅磁刺激后大规模脑电图神经网络的变化

    背景: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方法。TMS可能诱发与抑郁症相关的异常回路的功能连接改变。脑电图(EEG)“微观状态”是指假设代表大规模静息网络的地形图。典型的微状态最近被提出作为重度抑郁症(MDD)的标志物,但目前尚不清楚它们在经颅磁刺激后是否会改变或如何改变。方法:对49例MDD患者在基线时和每日经颅磁刺激6周后进行静息脑电图检测。采用极性不敏感的修正k-means聚类方法将脑电图分割为组成的微观状态。微观状态通过sLORETA进行定位。重复测量混合模型检验了被试内随时间的差异,t检验比较了TMS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之间的微观状态特征。结果:从所有可用的脑电图数据中鉴定出6个微观状态(MS-1 - MS-6)。对TMS的临床反应与MS-2特征的增加以及MS-3指标的降低相关。无反应者在微状态中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在TMS治疗过程中,MS-2(增加)和MS-3(减少)的发生率和覆盖率的变化与症状的变化幅度相关。结论:本研究确定了与治疗性经颅磁刺激作用相关的脑电图微观状态。结果表明,脑电图可观察到静息网络的特异性改变。

    03

    鱼与熊掌兼得:ERP数据的单变量统计数据的灵活性和效力

    ERP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时空数据集。这些丰富的数据集是帮助我们理解认知和神经过程的关键。然而,它们也存在大量的多重比较问题,可能导致大量具有假阳性效应(effect)的研究(高I型错误率)。ERP统计分析的标准方法是对时间窗和感兴趣区域的平均,但这并不总是能控制第一类错误,它们的不灵活性可能导致检测真实效应的效力(统计效力,power,以下全部成为效力)较低。单变量方法提供了另一种分析方法。然而,迄今为止,它们被认为主要适用于探索性统计分析,只适用于简单的设计。在这里,我们提出了新的模拟研究,表明基于置换(permutation)的单变量检验可以用于复杂的因子设计。最重要的是,当使用强的先验时间窗和空间区域时,单变量方法比传统的时空平均方法提供略大的效力。此外,当使用更具探索性的时空参数时,它们的效力仅略有下降。我们认为,在许多ERP研究中,单变量分析方法优于传统的时空平均分析方法。本文发表在Psychophysiology杂志。

    02

    NeuroImage Clinical:EEG神经反馈对ADHD患者的α波振荡、注意力和抑制控制的影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核心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多动。全世界约有2-7%的儿童受到ADHD的影响,部分会持续到成年期,成年人患病率为4 - 5%,且ADHD与不良的长期结果相关,如社会适应障碍、学业问题以及与其他精神疾病共病等。 研究发现ADHD儿童EEG普遍偏慢,其特征是低频节律波(如θ波4-7 Hz)功率增加和高频的节律波的功率(如β 14–25 Hz )。在健康发育过程中θ/β比值(TBR)逐渐下降,而ADHD患者的θ/β上升被认为反映了发育迟缓或皮质觉醒不足。然而,最近的研究对θ/β与觉醒的关系及其作为ADHD诊断的可靠依据提出了挑战。除了θ/β外,静息态α波(8-12 Hz)的功率也成为了成人ADHD患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发现,休息状态ADHD患者前部脑区α波更高且伴随警戒水平更低。而在健康被试中,α波振幅的升高与对刺激感知减弱、走神及注意力缺失有关,另外运动皮层α波振幅的增加与主动的运动抑制有关。然而近期一些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DHD成人的α波功率有所提高,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ADHD成人α波水平的降低或者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研究中关于α波功率相互矛盾的结果被视为多种支持ADHD电生理表型可能性的证据。 面对这种矛盾的结果,使用神经反馈(neurofeedback,NFB)来控制特定脑区的振荡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较好的选择。神经反馈导致的可塑性已经在运动和纹状体回路中得到了证实,这与ADHD的病理机制有关。研究表明,神经反馈也许能用于改善ADHD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症状,对成年人的长期影响至少为6个月,且效应接近于哌醋甲酯(又名利他林,是一种治疗ADHD的常用一线药物)。特别是,在注意过程中被调节的α波节律波(8-12Hz)被认为是ADHD潜在的生物标记。在各类研究中,成人ADHD异常的脑电振荡活动模式被反复提及。近期,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团队使用脑电神经反馈的方法让成年ADHD被试自我调节α波的节律,以探索α波振荡对注意力表现和大脑可塑性的调节作用。他们研究团队在NeuroImage Clinical上发表了题为《Linking alpha oscillations, attention and inhibitory control in adult ADHD with EEG neurofeedback》的研究论文(Deiber et al., 2020)。本文对该研究进行详细解读。

    00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