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水表、燃气表和电表等长期部署型计量设备的设计中,电池寿命与系统功耗优化是核心工程挑战之一。这类产品通常部署周期在10–20年,且安装位置分散、人工维护成本极高,因此要求设备具备极低功耗、长寿命供电能力以及高可靠性的系统设计与验证方法。
电池供电型智能表计行业普遍采用锂亚硫酰氯电池(Li-SOCl₂)作为主电源。包括 SAFT、Tadiran、EVE、Xeno 等电池制造商在其技术资料中明确指出,Li-SOCl₂ 电池是远程抄表应用的主流选择,适用于10年以上、甚至设计目标达20年的电池寿命应用场景。
但如果由于系统设计不当(如固件唤醒频率过高、通信重传导致能耗失控、功耗预算不足等)导致电池寿命提前耗尽,将可能引发大规模现场故障和高昂维护与换表成本。
Otii 作为低功耗测量与能耗分析领域的专业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智能计量、LPWAN终端、工业传感器等超低功耗系统开发中。
本文将结合智能表计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系统分析低功耗设计中的常见的4大工程挑战,并展示如何利用 Otii 产品套件实现功耗可视化、系统优化与可靠性验证。

一次性锂电池长期存放或长期处于微安级负载条件下使用时,会产生电池钝化现象,从而显著增加电池内阻,使其在设备上电瞬间出现电压塌陷,导致设备启动异常、无线模块发射失败,甚至触发复位。对于 NB-IoT 或 LoRa 表计来说,这种钝化可能让电池无法提供足够的瞬时电流而无法完成通信。
1)借助高采样率电流捕获能力,Otii 可精确记录冷启动过程中的瞬态电流波形与对应电压跌落行为,帮助定位钝化导致的启动不稳定问题。
2)通过电池验证(Battery Validation)功能,Otii 能在真实功耗循环(休眠–唤醒–通信)下进行长时间放电测试,并记录电压恢复、内阻变化以及策略性负载脉冲响应,从而评估钝化程度及其对通信可靠性的影响。
具体的案例研究欢迎查看最新发布的文章《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储存4.5年后的钝化效应》。该研究中对比SAFT品牌的两块久未使用的Li/SOCl2电池,通过电池验证功能发现:

在某些无需连接市电、但具备局部能量来源的智能表计应用(例如燃气表、水表或管网压力监测节点)中,越来越多的制造商采用”能量采集 + 可充电电池(或超级电容)”的混合供电架构。
NB-IoT和 LTE-M 模块在不同网络和配置条件下功耗差异较大,传统工具难以完整捕捉注册、重传等动作的短时高带宽瞬态电流。部分场景下也可能会出现通信重传与差错场景。
Otii Ace Pro具备50 ksps 高速采样率,同时UART 日志与电流曲线同步。通过UART日志调试物联网蜂窝模块的不同工作状态和配置,识别其功耗表现,验证固件对功耗的影响以优化系统性能,最终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阿姆斯特丹某共享单车产品公司,使用Otii在不同的网络条件下测量完成设备注册和传输数据的电流和功耗。

智能水表、燃气表、电表这些产品典型的部署规模为数百万台,部署周期10~20年,远程分散安装,后期维护成本极高。因此上市前必须做系统化的大规模验证。尤其在NB-IoT、 LoRaWAN通信类表计中,固件迭代频繁,人工功耗测试效率低且易出错。
Otii可实现结合能耗测量的持续集成(CI),这种自动化、数据驱动的验证机制能在每次代码变更时评估能效表现。从而实现:
通过Python 脚本控制Otii Ace实现对 Nordic Particle Argon开发板的“电压降阶测试”的案例。点击视频: 举例如何使用Otii进行自动化低功耗测试
智能计量设备在设计和部署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电池寿命长期稳定性、低功耗通信优化、冷启动及电池钝化风险等。而传统测试工具往往难以同时捕捉从 nA 级休眠电流到通信瞬态峰值的完整数据,也不便于在多电源或自动化测试场景下进行评估。
Otii 提供高精度功耗测量、可编程电源及自动化测试功能,能够帮助智能计量企业直观评估功耗与电池表现,更早发现潜在风险,提高设计验证效率。同时Otii真正实现一机多用,覆盖不同供电场景,减少实验室设备投入。同时鉴于设备小巧便于携带,更是非常适合智能表计设备验证和测试使用。
让功耗风险看得见,让电池寿命算得准。 Otii,助力智能计量设备实现 10 年甚至20年以上免维护运行。
瑞典Qoitech公司推出的低功耗测量创新方案Otii,作为电池驱动与能量采集供电领域的能耗优化专家,已赋能全球3500余家企业的低功耗设计。
客户覆盖半导体、物联网、智慧农业、智能家居、智能表计等关键领域,既包括世界500强行业领袖,亦涵盖高速成长的中小型创新企业。
通过对电子产品精准的能耗分析与自动化测试、电池测试能力,Otii持续助力客户应对电子设备规模化部署背景下,对高精度的超低功耗设计与高性价比能耗管理的需求。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