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我们和陆奇博士的奇绩创坛聊了聊,这是5个最让人意外的发现

我们和陆奇博士的奇绩创坛聊了聊,这是5个最让人意外的发现

原创
作者头像
math chen
修改2025-10-22 13:29:00
修改2025-10-22 13:29:00
7120
举报

对于每一个身处早期阶段的创业者来说,陆奇博士和他创立的奇绩创坛(MiraclePlus)都像一个遥远而闪亮的目标。作为国内顶级的创业孵化器,它以严苛的筛选和极高的成功率而闻名。人们不禁会问:像奇绩创坛这样的机构,内部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他们到底在寻找什么样的团队?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最近与奇绩创坛的一位代表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这次对话不仅解答了我们许多流程上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奇绩的答案并非关乎商业计划或市场规模,而是一套更底层的、围绕“人”和“成长”的操作系统。以下五个发现,共同描绘出这家顶级机构的真实画像。

1. 核心价值不是投资,而是“陪跑”

当谈到孵化器,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拿钱”。但在奇绩创坛的模式里,那笔投资款仅仅是入场券。其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投资之后为期三个月的“创业营”——一种深度绑定的“陪跑”关系。

这种“陪跑”是一个全方位的加速体系。它始于陆奇博士等四位合伙人如“联合创始人”般的深度参与,帮助团队解决从0到1最棘手的问题,寻找产品与市场的最佳契合点(PMF)。紧接着是对接行业最顶级的资源,想象一下,张一鸣、雷军、周鸿祎等行业巨擘会亲临现场,与创业者们闭门分享他们的洞见与经验。而这一切的高潮,则是创业营结束时那场号称“全亚洲最大的路演活动”,届时会有上千位一线投资人,甚至北京市市长等政府领导全程参与,为项目提供无与伦比的曝光机会。当然,所有被投企业都会自动成为奇绩校友,形成一个强大的内部资源网络。

可以说,这种“投资加速一体化”的模式所赋予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金钱本身。当然,这种深度绑定也意味着对创始团队极高的投入要求和巨大的成长压力。

2. 没拿到投资?你依然可以获得他们的资源

这一点或许是最反直觉的。通常我们认为,孵化器的资源只对“内部”的被投项目开放。但奇绩创坛却展现了惊人的开放性,即使你是一个尚未获得投资的普通创业者,依然有多种渠道可以从他们的生态中获益,例如对外开放的活动、系统分享方法论的创业公开课,以及帮助创业者把握趋势的每日“信号体系”。在此次沟通中,申请者就提到自己已经参加过由翟星吉老师主讲的课程。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极具远见的生态建设思维。从战略上看,这种开放性至少有四个层面的价值:它是一个长期的顶尖人才发现和关系培养管道;它通过赋能更广泛的创业者,建立了深厚的品牌忠诚度;它主动教育市场,从而提升了未来申请者的整体质量;最终,它将奇绩创坛定位为整个科技生态的中心节点和知识枢纽,而不仅仅是一个财务上的守门人。

3. 他们更看重“人”,而非仅仅是赛道

什么样的项目奇绩一定会投?答案是:没有标准答案。在交流中,对方明确表示,他们并没有一套僵化的标准。相反,他们反复强调了创始团队本身的重要性。这一点在他们的申请流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申请表中有大量问题直指“创业团队的一些个人素质”和个人成长经历。

正如其代表所说:

我们也其实上来也非常相信有优质的创业者,可以决定好的方向,也可以最后做成一些大的事业。

这种理念与硅谷顶级孵化器所信奉的“赌赛手,而非赛马”(Bet on the jockey, not the horse)原则一脉相承。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奇绩相信,一个顶尖的团队能够从一个不完美的想法中 pivot(转型)并最终走向成功,但一个平庸的团队即使手握绝佳创意也可能失败。因此,即使你的商业模式尚不完美,赛道选择可能还需要调整,但只要团队足够优秀,就依然有很大机会获得青睐。

4. 公司没注册?这根本不是问题

“我们团队现在还没有注册公司,这个要紧吗?”这是许多早期团队在面对投资机构时最忐忑的问题之一。而奇绩创坛的回答干脆利落:“啊,这个不要紧。”

对方解释说,他们之前也投资过一些“还没有成立公司的想法阶段的项目”。这并非简单的降低门槛,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在一切都未定型的、最混沌的阶段介入。这意味着奇绩愿意承担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去捕捉那些最原始、最纯粹的创见和最顶尖的技术人才,而不是等待一个已经包装好的、法律上完备的“投资标的”。对于那些尚处在纯粹创意或技术验证阶段的创业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解放。

5. 拒绝不代表终结,而是鼓励你“多投几次”

每年申请奇绩创坛的项目不计其数,被拒绝是常态。但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你的项目就被判了“死刑”。恰恰相反,奇绩的观点非常积极和开放,他们明确“会鼓励创业者去做一个做多次的投递”。一次拒绝,不代表项目不好,仅仅是基于他们当时的审查角度,项目在某些方面尚未成熟。

这种鼓励持续迭代的文化,已经成为整个创业生态的一种共识。申请者在与“徐汇资本”的丁总交流时,也得到了“让我多投几次”的类似建议。这表明,顶级的投资者看的不是某一个时间点的项目快照,而是团队持续学习、打磨产品并不断进化的能力。

结语

从“陪跑”式的深度介入,到对未注册公司的开放态度,再到鼓励“多投几次”的成长型心态,奇绩创坛的所有颠覆性举措都指向一个核心:他们投资的不是项目,而是创业者本身的学习和进化曲线。这使其超越了传统孵化器的范畴,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大学”。

这不禁让人思考:对于早期创业者而言,找到对的“陪跑人”,是否甚至比找到对的“投资人”更为关键?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核心价值不是投资,而是“陪跑”
  • 2. 没拿到投资?你依然可以获得他们的资源
  • 3. 他们更看重“人”,而非仅仅是赛道
  • 4. 公司没注册?这根本不是问题
  • 5. 拒绝不代表终结,而是鼓励你“多投几次”
  • 结语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