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塞纳河畔的法兰西科学院里,75 岁的 Yann LeCun 对着镜头缓缓开口:“1985 年 Hinton 来巴黎时,我俩靠手比划 + 公式推导聊了三天 —— 他大概没料到,这个连英语都说不利索的法国小子,后来会和他一起捧起图灵奖。”
这段尘封的对话,藏在他最新上线的个人纪录片里。这位被称作 “卷积网络之父” 的 AI 传奇,终于肯揭开 40 年里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被学界嘲笑的 “孤独异端”,到推动深度学习席卷全球的幕后推手;从 Meta 首席 AI 科学家的光环,到与扎克伯格在开源路上的微妙分歧。
原视频:
https://youtu.be/l3Emh_cekZo
1983 年的索邦大学,计算机系的走廊里总回荡着笑声。
“Yann 又在捣鼓他的‘神经鬼东西’了!” 同事们路过实验室时,总会透过窗户瞥一眼那个埋首论文的年轻人。彼时的 AI 圈,符号主义正盛,“神经网络” 被视作 “不严谨的玄学”,全法国找不出第二个同路人。
但 LeCun 把自己锁在实验室里,对着 John Hopfield 的论文啃了三年。“机器不该只会执行指令,它们得像人脑一样自己学。” 这个念头疯魔到,他甚至在笔记本上画满了模拟神经元连接的草图 —— 后来证明,这正是卷积神经网络的雏形。

命运的转折藏在 1985 年的一场研讨会。当他用蹩脚的英语讲完自己的多层网络构想时,Terry Sejnowski 突然拍桌:“这小子在做和我们一样的事!”
回到美国后,Sejnowski 立刻给 Hinton 打了电话。三个月后,Hinton 揣着翻译软件来到巴黎,对着 LeCun 满纸的法语公式连说三个 “Bravo”,临走前甩下一句:“毕业后到多伦多来,我给你留着博士后位置。”
这场跨越大西洋的 “学术私奔”,悄悄埋下了深度学习革命的种子。
1988 年的贝尔实验室,群星璀璨到让新人喘不过气 —— 晶体管、C 语言、激光技术都诞生于此。但 LeCun 只用了两个月,就让整个实验室记住了他的名字。
那天,他把一张手写支票塞进自制的摄像头,按下按钮。屏幕上的数字一个个跳出来:“123.45”。“每秒 3 个字符,比人工快 5 倍。” 他轻描淡写地说,身后的工程师们却炸开了锅。

这个后来被称作 LeNet 的系统,成了 AI 史上第一个商用爆款。90 年代末,NCR 公司把它装进 ATM 机,全美超过 10% 的支票从此不再需要人工核对。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 LeCun 从生物视觉系统偷来的 “灵感”:让网络自己学会 “看” 特征,而不是靠人手动设计规则。
“但那时候推广太难了。” 他在纪录片里苦笑,“每个人的电脑系统都不一样,我们拿着代码跑遍银行,就像带着算盘去说服华尔街。”
2003 年的纽约大学办公室,LeCun 对着电话那头的 Hinton 叹气:“‘神经网络’这名字太臭了,得换个说法。”
彼时的学界,神经网络因 “不可解释” 被批了十几年。他和 Bengio、Hinton 凑在一起,拍板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就叫‘深度学习’吧,听着够高级。”
真正的爆发,来自 Hinton 那场 “教科书级阳谋”。2012 年,他把三个学生分别送进微软、谷歌、IBM—— 这三家握着当时最牛的语音识别引擎。学生们的任务只有一个:用深度学习换掉 “声学建模” 模块。
“结果三家的识别准确率全涨了 15%。”LeCun 在纪录片里笑出声,“18 个月后,你手机里的 Siri、小娜,全都悄悄换成了我们的算法。”
这场没硝烟的革命里,他藏在幕后:纽约大学的课堂上,他教学生用反向传播训练网络;FAIR 实验室里,他带着团队把 CNN 搬进图像识别 —— 直到 2018 年,图灵奖委员会念出他的名字时,全世界才突然想起:这个总笑眯眯的法国老头,早把深度学习的根扎进了 AI 的每一寸土壤。

“如果 Meta 收紧 Llama 开源,我可能会重新考虑。” 纪录片里,LeCun 望着塞纳河说出这句话时,弹幕瞬间炸了。
2018 年他接下 Meta 首席 AI 科学家时,看中的正是扎克伯格那句 “开源是 AI 进步的引擎”。后来诞生的 Llama 模型,从巴黎实验室走向全球,8 亿次下载让无数小公司也能用得起大模型 —— 这正是他的理想:“好技术不该锁在保险柜里。”
但今年扎克伯格的一句话,让这份理想蒙上阴影。“AI 竞争不是国家间的赛跑。”LeCun 在镜头前加重语气,“是开源社区和闭门造车者比谁跑得更快。你看 Linux,看互联网,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从来都是开放的。”
至于那些吵得火热的 “AI 威胁论”,他更像个务实的工程师:“说 AI 会失控的人,大概没见过飞机是怎么装安全护栏的。智力和统治欲根本没关系 —— 你看政客就知道了。”
纪录片的最后 20 分钟,镜头跟着他回了趟阿尔萨斯。
在祖母留下的老厨房里,他系着围裙炖起酸菜猪肉:“四分之一的阿尔萨斯血统,让我总惦记这口。” 镜头扫过书架,一半是《深度学习》论文,一半是巴赫乐谱和飞行器图纸 —— 他从工程师父亲那里学来的手艺,让他至今爱在周末捣鼓无人机,“飞上天,摔下来,再改 —— 和做 AI 一个道理。”
当被问起给年轻人的建议时,这个 75 岁的老头突然坐直了:“别被那些‘AI 末日’的鬼故事吓住。15 世纪的人也怕印刷机,但它最终带来了文艺复兴。AI 该是人类的放大镜,而你们,就是握着放大镜的人。”
片尾字幕升起时,巴黎的阳光刚好穿过实验室的窗,照在 LeNet 的初代代码上。那些曾经被嘲笑的 “异端想法”,早已成了改写 AI 史的密码 —— 而这个藏在算法背后的 “老男孩”,还在等着看更年轻的人,把他的梦继续做下去。
——这里是尾巴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觉得有用,欢迎大家多多👍点赞、推荐、评论、转发。
我会持续分享更多AI干货和玩法。
我是辉少,深圳10年数字营销架构师,企业级AI训练架构师,每日更新AI最新资讯、AI知识、AI教程、AI指令,帮助个人/企业AI数字化转型。
2025年建立了AI共学社区(付费)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加入,加微了解更多FLOVELxianxian (辉少)19865072314(AI主编:周周)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