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其历史源远流长。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理论架构与技术路径[1]。音乐治疗如何从“通用性”走向“个性化”?
1989年,Bruscia在其著作中对音乐治疗的定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论证,明确指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此过程中,治疗师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治疗关系作为治疗动力,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2]
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临床实践需求的推动,音乐治疗的形式已从单一的“接受式音乐疗法”(即患者被动聆听音乐)扩展至包括“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在内的多种具有“参与性”和“创造性”的主动式治疗类型。这一转变使得音乐治疗师能够在实践中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探索工作。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倾向于根据治疗联盟成员的组成形式对音乐疗法进行分类,据此可将音乐疗法分为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两种形式。
在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实践中,音乐治疗已被证实是一种安全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治疗包括焦虑、抑郁等多种精神障碍[3-5]。在过去数十年间,众多研究致力于揭示音乐疗法治疗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机制。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以及笔者的临床实践经验,深入分析音乐疗法在精神障碍领域的现状、不足及面临的挑战,并从脑科学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实现跨学科融合,从而推动个性化音乐疗法(IMT)的发展,以促使音乐疗法在精神障碍领域发挥更为精准且深远的干预效能。
音乐治疗如何从“通用性”走向“个性化”?音乐疗法治疗精神障碍的心理生理机制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27]。研究发现,音乐不仅可直接影响焦虑和应激水平,还可作为转移注意力的工具,帮助减少压力性思维,从而促进积极情绪状态,降低负面情绪相关的复发风险[28-29]。此外,音乐能够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降低皮质醇水平、调节心率和血压等[30-32]。对于失眠患者,期待效应(对治疗效果的正面或负面信念)和条件反射(在音乐与睡眠之间建立关联)也是音乐疗法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33-34]。
在亲子交流领域,研究表明人类最早的交流形式具有诸多“音乐”特征[35]。对于部分社交和言语沟通能力受损的精神障碍患者(如精神分裂症或精神分裂样障碍患者、ASD患者),音乐疗法这类“非语言类”治疗手段可能发挥独特作用[36]。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音乐疗法具有激励、关系建立和情感表达的独特作用,其中音乐互动环节允许参与者在语言、非语言和前语言交流模式之间有意义地转换,从而提升患者的沟通技能和社交能力[37]。此外,欢快愉悦的音乐可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影响边缘系统中疼痛感知传递相关的脑区活动,起到改善疼痛的作用;而能够引发峰值体验的音乐可以激活与使用兴奋剂类药物时类似的神经奖励系统[38-40]。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支持音乐疗法治疗各类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现有证据仍未完全揭示其治疗机理。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以及神经生物学层面,相关研究仍有较大探讨空间。例如,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层面,已有研究证实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作为中介因素介导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41]。然而,音乐疗法是否能够通过促进成熟防御机制的转化实现对疾病症状的改善,仍需进一步研究。再如,一些研究发现不同音乐可能与不同的脑活动相关[42],但音乐是否通过特定地影响人脑功能活动而发挥治疗作用,尚需深入探讨。
近期,Lv等[43]开展的一项针对13例难治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研究发现,音乐改善抑郁症状涉及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其抗抑郁效果可能是通过同步大脑听觉皮层和奖赏回路之间的神经振荡实现的。该研究还指出,高音乐欣赏水平与更显著的神经同步性相关,进而能够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显然,将研究视角从既往较为单一的音乐美学和心理学视角扩展至涵盖精神病学、神经生理学的复合视角,将为相关领域进一步理解音乐疗法治疗精神障碍的复杂机理提供更多线索。
在未来探索中,这些技术将助力研究者观察大脑在音乐刺激下的神经活动,进而揭示大脑对音乐的生物响应模式。此外,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有望明确哪些音乐元素与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相关联。例如,初步证据表明,音乐中的旋律可能激活大脑的语言中枢,而节奏则可能影响运动相关脑区[47]。神经影像学技术能够将音乐的治疗作用与脑部活动的变化直接联系起来,为个性化选择音乐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时监测大脑活动,未来研究有望根据脑活动的变化实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按预定目标顺利进行。
此外,探索与IMT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对于开发IMT以及评估其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室血液检查、基因表达分析和脑电监测等手段,可以发现与IMT治疗响应相关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即IMT治疗敏感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音乐治疗的疗效评价不再仅仅依赖于以现象学为主的临床观察,而是逐渐成为一个可以量化、评估和优化的科学过程。
音乐疗法在精神障碍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应用经验。然而,要使其从“通用性”走向“个性化”,并在根本机制和神经学水平上实现更科学的干预方案,仍需进一步努力。因此,呼吁国内外研究者继续深化对音乐治疗核心作用机制的探索,并通过与脑科学、音乐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真正构建一套“患者-音乐-神经监测”三位一体的IMT体系。这将使音乐治疗在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领域发挥更持久、更深入的价值,并为未来精神医学范式转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当前最前沿的研究聚焦于触觉-听觉-视觉的多模态耦合(多模态音乐睡眠治疗)。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声触之境》装置,将用户的手部压力数据实时转化为AI生成的音景:按压力度对应音高,接触面积映射音色复杂度。抑郁症患者通过“触摸声音”的体验,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29%,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激活情感调节神经回路。
未来,随着柔性电子皮肤与情感计算算法的进步,可穿戴设备或将实现“情绪-艺术-生理”的闭环调节。例如,当检测到用户进入创伤回忆状态时,智能织物自动释放舒缓香气,同时AR眼镜投射稳定性的几何图案,形成多维度干预矩阵。
关键词:
音乐治疗;绘画;精神障碍;个性化;通用性;奖赏感知;成人;艺术家;非艺术家
参考文献
[1]Rafieyan R, Ries R. A description of the use of music therapy in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J]. Psychiatry (Edgmont), 2007, 4(1): 47-52.
[2]Bruscia K E. Defining music therapy[M]. London: Spring House Books, 1989.
[3]Chang Y S, Chu H, Yang C Y, et al. The efficacy of music therapy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 J Clin Nurs, 2015, 24(23/24): 3425-3440.
[4]Lu G L, Jia R Y, Liang D D, et al.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on anxiety: a meta-analysis of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