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名城东莞,有一个亟待破解的矛盾:一边是无数像盘古信息这样的企业对工业软件人才的“求贤若渴”,另一边是人才资源向广深等一线城市聚集,形成“洼地效应”。然而,广东盘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盘古信息)与东莞理工学院的 6 年深度合作,却走出了一条“人才共育”的破局之路 —— 从最初每年校招招收两三名学生,到如今共建四个智能制造班,数百名学生通过校企协同培养,成长为企业急需的技术力量。
盘古信息 CTO 刘鹏与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袁院长展开深度对话,揭秘这场校企合作背后的逻辑与成果,以及如何为工业软件领域输送 “实战型” 精英人才。
从“订单班”到“深度协同”:人才质量跃升的背后
“东莞理工的学生质量越来越高,不少人已在盘古信息担当重要角色。” 刘鹏的感慨,源于双方 6 年合作的直观感受。从早期的零星校招,到后来的“订单班”,再到如今智能制造班的规模化推进,合作的深化背后,是东莞理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持续革新。
袁院长透露,学生能力的提升,首先得益于计算机学科的“筑基工程”:“我们前三个学期集中强化数理基础和编程能力,第四学期才分专业。今年 CSP认证中,我校学生与 985 高校同台竞技,团体总分全国第六,这就是基础扎实的证明。”
这种厚基础、强实践的培养思路,与盘古信息等企业的需求高度契合。袁院长回忆,早在参与工信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时,双方就已结缘,后来盘古信息阮总提出“开设订单班”的想法,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转折点:“从单一项目合作到人才定向培养,我们一步步把企业需求融入教学环节。”
对接“卡脖子”需求: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同频
“社会需求在变,人才输出端必须跟上,否则就会脱节。” 刘鹏的观察,点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挑战。对此,东莞理工的应对策略清晰而务实:
l 锚定国家急需的“工业软件”领域,打造“定制化培养”模式。袁院长坦言:“工业软件是‘卡脖子’领域,也是省市重大需求,我们依托自身优势,主动承接相关重要工作,目标是形成可推向全国的‘广东经验’。”
l 这种“需求导向”的培养,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课程设置对接企业技术栈,到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再到把盘古信息等企业的实战项目引入校园。
l 东莞理工还与多家工业软件、互联网企业合作,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方向。袁院长强调,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正是东莞理工作为“全国应用型本科第一”的底气 —— 每周都有兄弟院校来取经,而这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所学即社会所需。
卓越工程师计划:从本科到博士的 “全链条培养”
当谈及“卓越工程师计划”时,袁院长的分享展现了合作的更深层次布局。2022 年教育部推出该计划后,东莞成为全国四个设立 “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的城市之一,而东莞理工学院正是其 “工业软件学院” 的依托单位。
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下设工业软件等四大方向,相当于一所 “新型大学”,而东莞理工负责其中工业软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东莞理工不仅做本科层面的订单班,更把硕士、博士培养纳入卓越工程师体系。
这种 “全链条培养” 与盘古信息等企业的需求形成完美闭环:本科阶段通过智能制造班打好实战基础,硕士、博士阶段聚焦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攻关。袁院长透露:“去年我们联合市委市政府、广东工业大学、华为等成立了东莞市工业软件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盘古信息的相关创新班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还将拓展中韩合作的硕博培养项目。”这种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系统培养的模式,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无缝衔接,最终实现所学即所用的价值闭环。
校企共生,为工业软件注入 “源头活水”
从订单班到智能制造班,从本科培养到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盘古信息与东莞理工学院的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人才输送,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范本。
在工业软件国产化加速的今天,这样的合作无疑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为企业破解了 “人才荒”,为学生打通了“成长路”,更为行业输送了“生力军”。正如袁院长所说:“国家有战略、企业有需求、学校有行动,三方合力才能让卓越工程师不断涌现。” 未来,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这片扎根东莞的“人才沃土”,必将孕育出更多工业软件领域的精英,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