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听到“数字化”这三个字,就跟听到“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一样,浮在半空一点都不实在,很像“汇报词”。
所以这篇我尝试说人话,一步一步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数字化?它的本质到底在哪?对企业、对个人、对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常听的几个词,其实是三个层级的概念:
所以,数字化不是做个ERP、用个钉钉就算完成了,那只是把人类的动作“搬”到线上。
真正的“数字化”,是通过数据,让业务“更懂自己”、让管理“更透明”、让决策“更科学”。
我打个比方,比如你是一个餐饮店老板:
流程都搬到电脑上了,但每个系统还是各干各的。
这时候,系统已经不仅是“记录工具”,而是“帮你思考、提示、建议”的伙伴了。
这才是数字化的本质。
什么叫“数据驱动”?我们可以分成三层理解:
过去企业靠“经验”“感觉”来判断。数字化之后,你有了可视化的数据:报表、图表、趋势线、对比分析。比如
数据驱动认知,就是“不拍脑袋,有数据说话”。
数据不仅是“看见”,还可以变成“决策依据”。比如:
数据驱动决策,就是“别瞎猜,该怎么干,数据会告诉你”。
这一步更高级,数据还能直接推动动作。比如:
这就不是人拍脑袋决定,而是系统“顺势而为”地自动运转。
很多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有个误区:
“我上了OA系统、ERP系统、CRM系统,数字化就完成了”。
其实,这些系统只是工具,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把数据真正“用起来”?
比如你花几十万上了ERP,但没人用、流程照旧,这不叫数字化;反而一个小团队用Excel就能做到销售预测、利润核算、库存预警,那也能算是“轻量级数字化”。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
你有没有从“靠经验决策”转向“靠数据说话”? 你有没有从“人管人”变成“用系统规范流程”? 你有没有真正让数据流动起来,而不是死在一个个表格里”?
所以,数字化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型。
我们可以再精炼一点,总结数字化的三个关键词:
数字化首先打通信息孤岛。
一切业务、人员、客户、流程“被连接起来”之后,才可能有后续的流动和智能。
传统管理往往是“月末、季度”做总结。但数字化让你随时看到实时数据,能及时调整、快速响应。
比如库存报警、销售排名、客户流失预警……这都依赖实时数据,而不是过两周才看到滞后的表。
数字化最怕“只看不做”。真正的闭环是:看了数据—做出决策—执行动作—再收集数据—继续优化
比如客户投诉:
这才是数字化带来的正循环闭环。
很多人听完都热血沸腾,但不知道第一步怎么迈。给大家几个建议: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全公司数字化”,太空、太虚。
选一个点,先做起来。
别一开始就采购几十万的软件,搞不好最后大家都用不起来。
先把内部流程跑通,然后再选工具支持。工具是“放大器”,流程不清,系统再好也白搭。
数字化不是IT的事,也不是老板的事,而是全员的事。
让用系统的人看到好处,比如减少重复录入、自动提醒任务、提升业绩回报——他们愿意用,系统才有价值。
未来的商业竞争,说到底就是“谁更快、谁更准、谁更会用数据”。数字化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堆叠,而是:用数据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
以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