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障碍(DOC)通常是由严重的脑损伤引起的,包括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 UWS)和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MC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患者曾经一度被称为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 VS),也就是常说的“植物人”,不过这种称呼存在贬义的味道且容易让人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故在2010年有建议使用“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来称呼这样的患者。MCS 患者存在一些波动的但可重复执行指令的自主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明患者可以感知外界的环境和自我,并不是无意识的。随着神经危重症学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严重的脑损伤患者得以存活。患者意识障碍时间越长,引起各系统并发症越多,致残率和病死率也越高。有学者指出:对于昏迷患者,在实施细致、耐心、精细的护理基础上,通过开展外界声波式听觉刺激,有助于促进病人的意识清醒,降低致残率以及致死率,从而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Rood技术又叫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或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由物理治疗师Margaret-Rood创立,是神经发育学治疗方法中最早的方法。Rood认为感觉刺激可以对运动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是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因此,治疗师可以应用各种感觉刺激促使运动功能康复。起初Rood运用各种感觉刺激,如刷擦、拍打等,后期R-o更多地强调本体感觉刺激对运动的作用,为PNF技术奠定了基础。因此有学者认为,Rod感觉运动治疗方法是PNF技术的雏形。在治疗中Rod强调感觉刺激的使用要适当,治疗从患者的实际运动功能水平出发,为诱发患者对运动的主动控制,要让患者明确训练动作的目的。

听觉刺激通过各种语言信号形成声波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耳蜗神经上传至中脑脑桥,激活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系统,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加,出现觉醒状态的脑电生理变化,频繁刺激可易化促发唤醒,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觉醒水平 。本草音乐实验室专注音乐与脑科学运用,致力于研究整合神经科学,精神病学和神经外科领域,为任何针对音乐和情感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最终,我们希望将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开发方便有效的音乐治疗工具和应用。研究人员发现,音乐产生抗抑郁效果是通过同步听觉皮层(负责处理感觉信息)和奖励回路(负责处理情感信息)之间的神经振荡。研究中的患者被分为两组: 低音乐欣赏和高音乐欣赏。高音乐欣赏组的神经同步性更显著,抗抑郁效果更好,而低音乐欣赏组的效果更差。
本草音乐实验室团队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领域。首先,他们的目标是研究音乐和大脑深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在抑郁症中发挥作用。他们还将引入其他形式的感官刺激,包括视觉图像,以调查多种感官刺激对抑郁症的潜在联合治疗效果。

1、“鸡尾酒会现象”和唤名(SON)
在鸡尾酒会这样一个非常嘈杂的环境,一旦有人喊你的名字,即使你正在听其他人说话,你也会立刻知道并有所反应,这就是“鸡尾酒会现象”,声音中的一些特殊性质可以吸引到我们的注意力。
脑电研究发现
SON比音乐和白噪声能引起更显著的DOC患者大脑活动,而且MCS患者对SON的反应比噪声和哭声引起的P300反应更强烈。Staffen等发现,当患者听到自己的名字时,fMRI显示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脑部活动明显高于听其他名字。
方法
使用熟悉的声音和唤名,在听觉刺激中呼唤患者名字,每天安排家属与患者讲话,讲述以前可触动患者的事情及较难忘的事物。交流时完全将患者视为清醒人,始终采用积极乐观的语言,如“醒一醒,睁开眼”等具有鼓励、刺激性的语言等,并采用“设问-回答”的形式实现交流过程的完整性,每次与病人倾诉持续时间保持在20-30min为宜。

2、多模态音乐疗法
研究表明,音乐对大脑皮层有较广泛的激活效应,可刺激与意识有关的关键中枢神经区域,是一种能使大脑产生主观层面的创造性想象的律动乐符,它能通过声波的形式作用于淋巴系统以及情感中枢系统,以达到唤醒病人生理层面以及心理层面的目的。研究者还指出,多感音乐疗法对意识障碍的患者具有明显的促醒效果,增强呼吸反应,改善GCS评分,改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由此推论多感音乐疗法可以减轻患者意识障碍,促进恢复,而选择患者熟悉或喜欢的音乐则治疗效果更佳。
方法
通过病人的亲友、同事了解和选择病人患病前喜欢的音乐,用播放器并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播放音量为70分贝以下,每日上午8点开始,间隔3h播放1次,每次播放30min,到下午5点停止,每日共播放4次。
刺激时需注意

有以下情况对刺激无效果
1、患者由于疲劳和觉醒状态不稳定,无法完成唤名任务。
2、患者的听觉通路存在损害,不能如正常人一样完成听觉刺激的处理。
3、脑损伤造成的神经血管和听觉皮层的解剖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听觉皮层不能激活。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