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搞网站的时候,好多人都卡在这一步:听说静态页面对 SEO 好,可伪静态又方便维护,到底咋选呢?别慌,咱们先弄明白这俩货的本质区别。
纯静态就是把网页生成实实在在的.html 文件,用户访问时直接读取,服务器压力小,加载速度也快。比如你搭建的博客,发布后每个页面都是独立的静态文件,打开贼快。但麻烦的是,每次更新内容都得重新生成所有页面,要是文章多的网站,这工作量可不小。
伪静态呢,看着像静态文件(比如后缀也是.html),其实还是动态脚本生成的。它靠服务器的重写规则,把动态链接伪装成静态的样子。比如用 Wp 的话,装个插件就能设置伪静态链接,后台还是动态管理,更新内容方便多了。但它本质上还是动态请求,服务器压力比纯静态大那么一丢丢。
好多人觉得伪静态方便,直接就选了,结果踩了不少坑。比如链接结构乱七八糟,或者服务器配置不对,导致页面打不开。咱一个个说怎么解决。
别搞那种带一堆参数的链接,比如ai-seo.cc/index.php?id=123&type=article,伪静态后就弄成article/123.html这种形式,既好看又方便搜索引擎抓取。像 Wp 里,在后台设置固定链接,选 “文章名” 格式,就能生成好看的伪静态链接了。
Apache 服务器的话,得确保.htaccess 文件存在,并且服务器开启了 Rewrite 模块。你可以在.htaccess 里添加这样的规则:
RewriteEngine OnRewriteRule ^article/(\d+)\.html$ article.php?id=$1 [L]
Nginx 的话,在 server 配置里添加 rewrite 规则:
rewrite ^/article/(\d+)\.html$ /article.php?id=$1 last;
不懂代码的话,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模板,根据自己的 CMS 找对应的就行,比如 dedecms、帝国 CMS 都有官方的伪静态规则教程。
如果之前用的动态链接,改成伪静态后,以前的链接可能访问不了,这时候得做 301 重定向,把旧链接指向新链接。比如用工具检查一下有没有死链,像 Xenu Link Sleuth 就能爬取网站链接,找出错误链接。同时,做一个好看的 404 页面,告诉用户页面找不到了,还能引导他们回首页或者搜索其他内容。
选纯静态的朋友也别觉得麻烦,掌握这几个方法,能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现在有很多好用的 SSG,比如 Hugo、Jekyll、Next.js(SSG 模式),写好 Markdown 内容,一键生成静态页面。Hugo 特别快,几秒就能生成上千个页面,适合内容多的网站。而且它们都有丰富的主题和插件,不用自己写太多代码,就能做出漂亮的网站。
每次更新内容都手动上传文件太麻烦,用 GitHub Actions、GitLab CI/CD 这些工具,只要把代码推到仓库,就能自动生成静态页面并部署到服务器。比如你用 Hugo 搭建的网站,把代码存在 GitHub 仓库,配置一个.yml 文件,每次更新后就会自动编译部署,超方便。
纯静态页面虽然加载快,但如果用户多了,服务器带宽压力也大。可以用 CDN 缓存静态文件,比如阿里云 OSS、腾讯云 COS,把图片、CSS、JS 等静态资源存在 CDN 节点上,用户访问时从最近的节点获取,速度更快,还能减轻服务器压力。另外,服务器本身也可以开启缓存,比如 Nginx 设置 expires 头,让浏览器缓存静态文件,减少重复请求。
不管选了哪种,后期维护都有一些通用的注意事项,咱们一起唠唠。
网站做好了,备份一定要定期做。纯静态网站备份所有生成的 html 文件和源文件(比如 Markdown 文件),伪静态网站备份数据库和服务器配置文件。可以用宝塔面板的自动备份功能,设置每天或每周备份一次,存在本地或者云存储里,万一网站出问题,恢复起来快。
用 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GTmetrix 等工具,定期检查网站加载速度,看看哪里可以优化。比如纯静态网站如果图片太大,就用 Squoosh、TinyPNG 压缩一下;伪静态网站如果数据库查询慢,就优化一下 SQL 语句,或者开启数据库缓存。
刚开始选了伪静态,后来网站内容少了,想换成纯静态?没问题,导出数据,用静态生成工具重新生成就行。反之,选了纯静态,后来内容更新频繁,觉得麻烦,也可以换成伪静态,就是注意做好链接重定向,别让搜索引擎找不到页面。
现在你心里有谱了吧?其实不管选哪种,适合自己的网站需求和技术能力最重要。别纠结太久,先根据网站类型和更新频率做个选择,遇到问题再慢慢调整。你现在用的是哪种?或者打算怎么选呢?赶紧动手试试,有问题咱们再一起聊!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