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参加CodeBuddy「首席试玩官」内容创作大赛,本文所使用的 CodeBuddy 免费下载链接:腾讯云代码助手 CodeBuddy - AI 时代的智能编程伙伴
开发工具:CodeBuddy(AI 代码伙伴) 技术栈:Vue3 + Vite + 原生 CSS 项目功能:网址嵌入、设备尺寸模拟、旋转与拖拽缩放、工业风 UI
在日常开发中,经常要调试网页在不同终端的显示效果。尽管浏览器 DevTools 有设备模拟器,但使用起来总觉得不够直观,尤其是在演示或展示项目时,切换和自定义不太方便。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做一个响应式预览平台,能够嵌入网址、自由切换设备尺寸、拖动缩放、旋转切换视图,还要有辅助网格和清晰的工业风界面。
于是,ScreenLab 项目由此展开。
项目最初是空白的,所有结构都需要从头开始搭建。我没有使用现成的脚手架,而是从 index.html
和 main.js
着手,逐步搭建起一个基础的 Vue3 应用框架。
最开始,我尝试用纯 JS 组织组件,结构上更接近教学演示的风格,比如:
.js
文件,用模板字符串渲染视图;App.js
;devices.js
中定义了一批常用设备(iPhone、iPad、MacBook、Surface 等)的尺寸。为了打造一种“深灰工业风”的 UI,我编写了一个基础的 main.css
,配色以黑灰为主,加入了按钮动画、辅助网格和尺寸标注。整个视觉风格力求沉稳、克制,适合展示用。
初步功能实现后,我意识到更规范的结构会利于维护和扩展。于是我决定对项目进行全面重构,引入 Vite 作为开发工具,并将整个结构迁移为标准的 Vue3 项目格式。
主要变化包括:
package.json
和 vite.config.js
;src/
目录;src/assets/
;src/utils/
;.vue
单文件组件,采用 Composition API 编写。组件之间的通信和状态共享也做了优化,例如:
ScreenPreview.vue
中通过绑定样式实时响应视图尺寸;DeviceSelector.vue
使用 v-bind:class
动态控制按钮状态;这一阶段的重构让我对 Vue3 的项目组织有了更深理解,组件化思想贯彻得更彻底了。
最终的 ScreenLab 实现了以下核心能力:
整个项目纯前端实现,不依赖后端,部署也非常方便,适合放在 GitHub Pages 或 Vercel 上当作展示平台。同时,Vite 的构建流程也让开发和调试都更加流畅。
这个项目中,我更多地将 AI 助手当作协作工具,在构思和实现的过程中,借助它来完成一些基础结构与重复性逻辑。
但主导的依然是开发者本人:我制定目标、拆解模块、编写样式和交互逻辑,AI 则提供了快捷的落地手段和一定的实现建议。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以下几个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我并不把 CodeBuddy 看作一个“自动生成工具”,而更像是一个代码层面的得力助手。在我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上,它能快速完成一些结构、逻辑的实现,节省了不少时间,也让我能专注于思考项目的真正价值。
ScreenLab 的成功,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前端工具类项目,只要方向清晰、模块明确,就能很好地与 AI 协作完成。
如果你也在做工具类前端开发,不妨尝试把一些重复任务交给它处理,或许能带来一些惊喜。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