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中自带的AI大模型,是必须的吗?一句话说的就是,我可以不用,但是你手机必须要有这个功能。
就比如今年9月份苹果发布会上,就赶上了这个AI手机的潮流。它介绍了其第一台AI手机:iPhone 16。这是第一台搭载了AI大模型的手机,能够依据用户的输入进行但不限于AI消图、总结文本、邮件回复等等。
这里面主要的功能,基本都是是围绕着Apple Intelligence进行展开
作为第一款搭载了AI大模型的手机,其部署的端侧大模型有以下几个优点:
发布会中最为惊艳的是其展示的视觉智能搜索。苹果举了一个例子:
当你看到一个餐厅时,只需要通过拍下照片,就可以利用Apple Intelligence参看当前这个餐厅的所有信息,包括菜单或者评分等等。
但问题在于,苹果宣布AI接入中文要等到下一年,而且并不一定国内的用户能够使用。到时候可能接入的是国内百度的文心一言,体验不了最强模型GPT-4的效果。
而回看国内手机厂商品牌,很多手机厂商也开始发布自家搭载了端侧大模型的AI手机。比如最近,荣耀也推出了自己的搭建了端侧大模型的手机。
荣耀Magic 7作为国内首款安卓AI智能体手机,相比于苹果有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可以利用AI帮助你进行“AI人脸反诈骗”检测,可以有效应对AI诈骗。
当然,还有最常用的搜索图片等功能(被称为“一语查图”)。利用模糊的语言在大量的相册中搜索你要的图片。比如,你可以说“盛开的荷花”“去年春节穿红色衣服的照片”等等,便能即刻从海量图片中找到需要的照片。
除了这两家之外,各大厂商也陆续发布自己的端侧大模型,每个厂商最大的参数量也就只有7B左右,而像小米、苹果这种发布的自家端侧大模型,仅有3B以下参数量。这说明7B以下大模型其实是很好的能够衡量推理速度和其效果的,在保持效果不差的情况下,推理速度也不至于过慢。
手机端侧模型最实际的价值应该是把10B模型塞入到手机中,随着手机性能的溢出,这个未来应该是不远。
从目前的端侧AI模型现状来看,国内外的很多厂商都聚焦于如何把大模型配置到手机上,并使得手机能够更加的智能。从苹果发布会来看,这只是AI在手机上的一个初步体现。
当然如果仅靠端侧模型去理解用户意图,本质上还会有一定的偏差,需要结合云端大模型共同处理和写作,才能实现更加强大的通用Agent能力。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