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气象业务系统是永远要升级的”、“气象服务质量是永远要提升的”。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思考过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对气象事业的定义,最后落脚点是服务!作为气象从业者,你有没有想过,你所做的所有努力真的是为更好的服务吗?我们赖以生存的气象业务,有没有真正从“服务”的角度去构建呢?
气象业务系统,不论是观测、预报、数值模式还是预警、公共服务的各类系统平台,建设之初的实现目标以及建设完成之后的应用效果,有没有考虑清楚将“服务”能力作为该业务系统好坏的评价标准?系统建设有没有真正履行“服务”的职责和要求?今天我们就简单来讨论一下气象业务系统建设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
为什么提出要“构建基于服务的气象业务系统”?这与开头说到的气象事业的涵义是分不开的。不论发展气象事业需要多少科技含量,有多复杂、多艰难,最终衡量的标准应该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质量与服务能力。气象事业本身再高大上,最终落不到“服务”二字上,也只能称作“空中楼阁”。对此,我深有体会。这些年开发建设过很多气象业务系统,明明在设计时考虑了前瞻性,也考虑了系统的科技含量,考虑了系统的功能、可视化效果、交互能力、应用便利等等因素,可为什么还是让用户感觉到不方便,甚至“吐槽”该业务系统徒有外表却毫无内涵?我想我们可能忽略了气象业务系统建设的真正落脚点:服务!
服务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服务本身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做事。不言而喻,基于服务的气象业务系统,是为真正的使用者(服务对象)而建设,不是为领导,更不是为了系统设计者而建设。面向观测员而建设的业务系统、面向预报员而建设的业务系统、面向其他行业用户而建设的业务系统,在建设时有没有设身处地的想到服务对象的诉求和期待呢?也不尽然!很多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完成领导的意愿,达成某项指标,或者单纯的为了建设而建设。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项目申请与建设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比较重要的气象业务系统建设需要的经费数额较大,没有财政支持是难以完成的。在申请财政经费支持的时候,为了能够获得项目审批部门的重视并得到经费支持,免不了要提高政治占位、提升科技含量、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等,系统建设的目标以及任务考核方向就偏向了为项目获批而服务,为使用者而服务的设想自然而然的就被弱化了。当建设经费申请下来要进行系统建设了,真正想将“服务”作为该业务系统的建设主旨,仍旧存在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那就是要想办法“填平”曾经立下誓言的“沟”。这些超前的、高占位的系统建设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只有通过“漂亮的界面”、“复杂的功能”、“看不懂的逻辑”去体现出来,否则是难过验收大关的。这种情况下,对于系统建设者来说,只能做一些取舍和平衡,无法把精力都放在为使用者的服务上。
一个高质量的气象业务系统,其实就看为使用者的服务能力。系统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实用性、响应速度等业务系统的性能指标,也应该以服务为基点,站在服务用户的角度去衡量才更有说服力。今天先聊到这儿。既然说到气象业务系统的建设,还有一个痛点也长期困扰我们,那就是建设周期总是不能按照计划进度执行,越是大规模复杂的气象信息化系统,这样的问题越突出。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咱改天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