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段:增长黑客的三大步骤
如果把个人比作一家公司。那么你自己就是这家公司的CEO。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增长不在于工资,而在于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网络的建立,以及未来赚钱的能力。
有效的增长通常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增长假设。
第二,增长验证。
第三,大规模增长。
首先,我们提出增长的方案,然后去验证。验证成功后才能大规模的增长。这是一条非常清晰的路线。
在现实中,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体,都容易陷入“增长思维”的两个误区。
一是有内核,没增长。产品好,服务好,但无法做大,结果要么维持手工作坊的状态,要么就会慢慢消失。比如有很多手工操作的工匠,他们技术好,但每天能做的东西有限,很难规模化。
二是没内核,乱增长。增长逻辑还未验证就快速复制,这叫找死。数年前有一家叫做“星空琴行”的公司,地面推广能力很强,顶峰时期覆盖21座城市,开设了75家直营门店。然而,星空琴行买琴送课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实践证明,“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很快就倒闭了。
增长思维本身有一条清晰的主线,需要你在输得起的时候快速试错,积极探索,找到可持续、可规模化的增长公式。这个持续改进、快速迭代的过程,在商业领域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即增长黑客——公司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力求给产品带来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增长黑客的三个实战步骤
第一步,假设:建立最小化闭环。也就是我们第一阶段里的闭环。先把一个完整的小流程跑通。
第二步,验证:找到”北极星指标“。
北极星指标又叫单一的关键要素。你可以满足用户很多需求,但最关键的是哪个?先找到他,然后建立一个反馈回路,获取验证的结果。
第三步,执行:设计增长战略
优秀的创业公司往往会采用分阶段发布产品的战略。例如,脸书一开始只面向哈佛大学的学生开放注册,紧接着是常春藤大学,随后是其他大学和高中,最后才开放给所有年满12岁的用户。
分阶段增长战略有两个优势。首先,在验证技术风险之前先要验证客户风险。产品再好,如果将其推荐给不合适的人,可能也无法获得正向反馈。验证一个商业模式事实上并不需要大量用户。其次,控制好节奏,将一场马拉松拆成很多个400米比赛,团队就更能聚焦。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把不切实际的任务分割成合理的小任务,只要每天完成小任务,就会越来越接近大目标。
六段:找到可复制的最小内核
所谓内核,就是不给钱,你也想去做的事情。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每天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还能顺带把钱赚了,那就完美了。
第一,简单,这样才可以大规模复制。也就是说,这个产品或服务标准化,至少你能够把它做成标准化。
第二,有构建系统的潜力,这样才能防止被别人复制。
以海底捞为例,火锅麻辣烫符合简单特征,不像其他菜品味道好不好跟大厨的厨艺有关,而厨艺是很难标准化复制的。接着海底捞以优质服务发展出一种企业文化、一套他人无法复制的系统。
第一,是否会大概率发生。
好吃的火锅店会有很多顾客光顾。经过验证,这是可以重复实现的大概率事件,而不是拍脑袋,靠热情、梦想或者运气才会发生的事情。
第二,能否被复制。
麦当劳、肯德基能开遍全球,为什么中国餐企不能全球扩张?海底捞解决了这个困惑:标准化的底料完成了对味道的品控,中央厨房提升了效率,保证了菜品的新鲜程度,还构建了数字化的管理系统。
第三,是否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需求是小众还是大众。吃无疑是大众需求。
只有同时具备上面三点,才算找到一个真正的内核。当然真正的内核还要经历 “有构建系统的潜力”的考验,才能防止被别人复制。海底捞内核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从最开始的“态度好点儿”这个朴素的行动,推演出一套系统。
必须得说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自己的想法就是先从自己经常做的事情入手,看看有没有哪个动作符合简单,但又天天做的。比如我最近每天写点东西,至少目前对我来说不困难了,理论上只要坚持在时间的作用下就能获得超乎想象的回报。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外部别人的印象里找,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其他人的印象里都是一个一个标签。比如修电脑的、写代码的、买房子的、搞投资的等等。我们可以从这里标签里找到我们的内核。
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市场趋势来选择,就好像如果自己想不到一个好的创业点子,我们可以外面找符合自己条件的项目做。反正不管怎样,多尝试总能找得到。当我们确认找到内核后,剩下的就是迭代内核,让自己更专业,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护城河。
7段:复利,营造长期的局部垄断
复利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除了计算本金的利息外,新得到的信息同样可以产生利息,俗称“利滚利”。关于如何获取复利效应,最生动的是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潮湿的雪在滚动的过程中会吸附更多的雪,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项能逐步取得经济回报的投资活动。坡道则是与时间这一变量有关,坡道越长,雪球滚动得越久,你取得的回报也越多。
而想要在滚动中获得足够多的雪,有一个方法就是获得垄断。所谓垄断就是这个事情,只有我能做,其他人做不了。放在自己身上,就是当朋友有相关需求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你,也只会找你。那这说明,你在这个事情上具有局部的垄断。
放在公司上,你的地位是否牢靠,不取决于你有多厉害,或者有多勤奋,而是取决于你是不是不可或缺。实现个人意义的垄断,就能避免复利停止增长的风险,持续获得收益。
复利的道理,很简单,大家一听就懂。但一旦付出行动,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理解时间对于复利的意义。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到豆瓣上找找,有一群人在讲自己如何从小额借贷到现在背负大几十万的负债。人天生就喜欢即时满足,遇到喜欢的东西就买。以前只能忍着,现在有无数金融工具引诱你分期购买。对复利不了解的,你都算不出年利率是多少,分期产生的复利利息很可怕,如果你每个月的工资结余全部都要拿出来还利息,那么你根本不敢冒险,工作都是在给别人打工。这个别人是谁?是那些愿意延迟满足,把钱借出去的人。我们要做后者而不是前者。
从财富的角度上看,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他目前的收入,而是他未来能赚到钱的总和。而我们赚钱有个特征就是年少时靠父母,青中年赚钱存钱,老了靠存款。按照寿命增加的趋势,我们这一代人基本都能拥有百岁人生。如果70岁退休,你都还有30年的不赚钱的时间,那么这些养老的钱哪里来?最靠谱的方式就是复利收入,社保是其一,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去获取一些”睡后收入“,也就是去做一些以后睡着都能有收入的事情。比如,出书、出课、出租房子、投资等等
但想做到这些很不容易,比如说出租房子,这个本质是我垄断了这个有价值的空间。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房子还会不会这么值钱?如果城市衰败了,这种垄断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想要获得持续垄断优势,我们还必须保持持续学习,多种几颗能够持续赚钱的树,这样才能创造复利的奇迹。
八段:愿景,设计人生导航系统
大家可能听过使命、愿景、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算法》这本书的第八段就是讲的人生愿景。
愿景由两大要素组成,核心理念和未来蓝图。核心理念就是你努力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未来蓝图就是你努力要做成什么样的事。比如,迪士尼的愿景就是成为全球超级娱乐公司,让人们过得快乐。
愿景听起来很虚,但却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成功的人需要1%的愿景+99%的行动。
人活一辈子很难说一帆风顺,都不容易。而做大事和做小事花费的精力其实都差不多,有个好愿景,能让我们有个寄托,所以建议每个人都定一个高大上的愿景。这愿景对我们而言就是天上的北极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北极星跟地图不一样,地图看起来很精准、很确定,但会让你陷入细节,失去大方向。北极星虽然遥远、模糊,但却是确定的永恒存在的。就像齐白石说的那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完全地抄袭,沿着别人的老路走是很难成功的,但他们成功的方法是可以学习的(失败的经验更应该学习)。
一、预见性,提前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脑海里的一张图景,让大目标变得可视化。这样,有利于我们在决策时,更容易看清那些具有长远价值的选择。
二、人是一种需要反馈的动物,但大部分事情都没办法获得及时、具体的反馈。在没有反馈的时候,就不容易坚持。就像学习,你今天学习了。第二天你是没办法感受到自己进步了什么。而有了愿景,你每天做的事都在接近他,你只要在行动,就会有反馈。
三、愿景能引发化学反应,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这主要是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变化造成的。正常人的思维是从外到内。吸纳考虑做什么,在想怎么做,最后才问为什么,也就是What ——> How ——> why
举例来说,如果是一般的厂家卖电脑,会是这样一套说辞:
What:“我们做了一台最棒的电脑。”
How:“用户体验良好,使用方法简单,设计精美。”
Why:“能帮你提高工作效率,让游戏体验更好。”
然后对用户说:“买一台吧!”
厉害的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由内而外的,即Why→How→What(黄金圈法则)
比如苹果公司卖电脑会这么说:
Why:“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How:“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十分精美,其使用方法简单,界面友好。”
What:“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
最后才对用户说:“你现在来买一台吗?”
将两者对比,可以看到,苹果公司先阐释了公司愿景,拿出一套极具说服力的理由,给用户打鸡血。这种方式是不是更吸引人?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过,做企业,需要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这句话就是在说,愿景需要远大而美好;制定计划的时候则要非常理性,做好失败的准备;执行的时候则要积极拥抱不确定性。事实上,人生何尝不是这样
第一,发现哪些事物在未来十年不会变化。相对于什么是变化的,那些不变的事物更重要。比如用户都在追求“多快好省”
第二,最小化后悔表。假如自己临终了要给自己写一封遗言,你会写些什么?哪些事不做会让你后悔?
第三,以终为始。以终为始战略就是先想明白终极问题,再逆向操作。用户购物追求的"多快好省",那最终用户能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的?比如1小时配送到家?那如果要达到一小时配送到家,我们需要在哪方面投入?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
9段:涌现,在自己身上发挥群体智慧
人生算法的目的是让我们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那么人生算法可能就会失效。而涌现就是一种不确定的方法,用不确定性对抗人生的不确定性。
涌现来自对复杂系统的研究,是复杂系统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在系统科学中,大量微观个体在一起相互作用之后,就会有一些全新的属性、规律或者模式会自发地冒出来,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涌现。涌现的最终效果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最常见的就是公司里的团队,每个人的经验集合到一起就会做出很多创新。
当然,个人身上也可以出现涌现。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
在国外有一个妈妈办了一个摄影展,摄影展的主题很普通,只是摄影师拍下自己孩子的点滴日常,摄影技术也没有任何高明之处,但是有非常多的人赶去观看。这场摄影展的魔力在于:妈妈从孩子出生开始,每天为她拍一张照片,直到孩子成年,一天都没有错过。虽然每张照片都很普通,但成千上万张照片串在一起给人十分震撼的观感。这就是”整体“超越“部分”的效果,这就是涌现。
这个例子其实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算法的九段心法。
初段:闭环,就是“按下快门”的这个简单动作。
二段:切换,在主动拍摄和被动拍摄切换。
三段:内控,感知——认知——决策——行动,都被简化为按下快门这个动作。
四段:重启,每天重新启动这样一个简单的目标。
五段:增长,伴随孩子的成长,积累的素材也在增长。
六段:内核,母爱和孩子成长是这位妈妈的内核。
七段:复利,照片越多,叠加起来的效果就越震撼。
八段:愿景,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九段:涌现,妈妈对孩子的爱与行动,经过时间的发酵,最终成为一个感动世界的摄影展。
从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成功的要素可能很简单,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系统。一个妈妈坚持拍摄孩子17年,这是一件可以系统化,有机会从量变到质变的事情。反过来说,一件事情如果不具备形成系统的能力,那么在努力坚持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自己的感受是,”学习“其实就是适合每一个人可以形成系统的事情。用一个很简单的”学习“动作,坚持下来。必然会涌现出惊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