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公司规模大小、身居一线二线,微服务的开发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样不管有无有微服务的实践案例,面试环节基本上也都会涉及到。Java 体系下 Spring Cloud、Dubbo 的进一步融合,不会再成为技术选型的障碍。容器化也不再是大厂的专享,很多具备基础能力的小团队,一样可以快速得实现微服务架构、容器自动化部署运维。DevOps的概念越来越普及,后面又出现了AIOps,FinOps等概念,都是新时代的软件架构运行模式下,产生了新的运维模型,需要技术人需要不断关注的领域。
大概是2017年,针对前端做过一次系统性的了解(野蛮生长的前端,从杂牌军到正规军),感觉前端的发展突发猛进,有点跟不上节奏,前端把后端积累多年的发展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追赶上来,生态发展可想而知。当时的后端已经可以按模块化、服务化的方式进行开发管理,但前端似乎没有像后端一样的技术栈,让前端人员可独立维护几个小模块,进而再组装成整体的系统。
Single-SPA的出现,提出了前端微服务化的解决方案,微前端的概念正式有了落地的实践。后续一些大厂如阿里(Qiankun)、京东(MicroApp)、百度、字节等等,陆续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微前端的出现,填补了前端独立上线、互不干扰的空白。前端也可以像后端一样,几个人维护一个独立的小应用。
相信不久的未来,微前端的应用也如服务端微服务化一般推广开,当然,从一线延伸到二线、三线的市场,肯定还会有一个过渡周期,不可能一蹴而就。
云原生也算是今年的热词之一,近两年一直在从事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对上云这个事相对来说比较熟悉。采购物理服务器,托管至IDC机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Cloud Native 的概念提出由来已久,CNCF组织下的孵化框架越来越多,国产化呈现出爆发模式,国内在开源界的声音越来越大。
并不是任何一个组织都具备一上来就采用云原生架构进行开发部署产品,网络上提出的三步走概念很值得采用。
体系内部的产品,也要从变化模式两相看。一些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业务,采用“稳态”模式开发部署,另一部分相对多变的产品,采用“敏态”模式向云原生应用靠拢,对团队也是一个很友好的切分。
虽然之前也有,不过今年以来低代码(零代码、无代码)融资案例更为集中,一个老概念似乎又焕发了新生。对技术能力不强、业务场景相对简单、业务规模不大的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低代码确实是福音,技术投入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未来的产生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
低代码的服务对象分为两类:终端用户和技术用户。大众口头上讲的低代码,可以划分在前者身上。
国内国际、大厂小司的平台众多,一时间足以让客户挑的眼花缭乱。开发领域,脚手架的概念早已有之,有些低代码产品与脚手架之间的区别是很模糊的。
低代码不会包治百病,场景过于复杂时,建议还是能过代码开发的方式完成,一旦被绑在某个平台,并且需求无法实时会很尴尬。
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技术,普罗大众尚未意识到区块链技术所能带来的价值。单从热钱的流向,也足以看出聪明的钱要往哪里去。近两年国际资本流向区块链领域的体量、事件以往更大更多,2021年更是达到百亿美元级别,一骑绝尘。相对而言,国内倒是平静很多,一方面因为政策监管,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区块链技术,发展起来有些放不开膀子。
数字藏品(NFT)的出圈确实让大众更进一步认识到区块链的落地应用场景,腾讯的幻核,阿里的鲸探,京东的灵稀等等,争相全场。至于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交给时间吧。
联盟链一方面受到监管,一方面又兼备区块链技术特性,在国内有较好的生存土壤,知名度较大的开源产品有两个FISCO BCOS,Hyperledger Fabric,不少应用场景中基于两者做上层应用。但实际上,很多的区块链应用开发比较虚,做秀博眼球成分较大,所谓的应用也仅仅将区块链作为另一个数据并行库使用。
DeFi 的出现,填补了区块链没有落地应用(币除外)的担忧,GameFi 的出现更是将落地实践推向了高潮,很多东南亚居民在 P2E( Play to Earn ) 模式中,把它当成正式的职业来做。临时组成的DAO组织,短时间内更是集结了巨额资金(4000万美金),去拍卖买下美国宪法副本,虽然结果没有成功,但却是人类社会组织史上伟大的一步。
技术圈里从不缺新概念,元宇宙便是2021年最火的词之一。就如区块链是一些技术的再组合一样,元宇宙也不是新鲜事物。AI 技术、XR/MR/AR/MR技术、区块链技术、云计算、边缘计算、3D 技术等等的再组合,形成了元宇宙。脸书更名 Meta,开启了巨头押注元宇宙的趋势,不管是国内、国外,各大厂商陆续跟进,近来微软更是一掷六百亿美金买下游戏巨头动视暴雪,为其加强元宇宙赛道增添了砝码。
据以往的经验而言,前期都是炒作虚火,不会有真正落地的应用,况且很多都是硬科技,不是夸海口就是做出来的,没个五六年、十来年的积累,不可能有实际意义的元宇宙。如果现在有别人告诉你:我已经有了,那只能证明是一个3D版社交游戏而已。
我一直认为,国内的轻公司经营更多是偏向于整合模式,而软件技术模式寥寥。近两年的发展环境,似乎迎来了技术型公司立业的大时代。PingCAP,支流科技,ShardingSphere,涛思数据等等,这是一个好兆头,注重技术积累,未来才能厚积薄发。
开源产品的商业化运营,国外早已有之,MongoDB,Elastic,RedHat 等等,国内也只不过是拿来尝试而已,能不能走通,还要看老天给不给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