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万物皆数 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 --- 康托尔

万物皆数 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 --- 康托尔

作者头像
落寞的鱼丶
发布2022-02-07 23:09:40
发布2022-02-07 23:09:40
872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afjhahfhahajkafjhahfhahajk

【几何基础】05 - 笛沙格几何

  上一篇讨论的非阿基米德几何,其本质上已经与欧几里得几何没有太大差别,平面几何的大部分结论也都可以得证。本篇我们试图再度简化公理系统,并以此研究特定公理对平面几何性质的影响。试想,如果我们只讨论平面上的点线关系,公理I1∼2,II,IVI1∼2,II,IV似乎已经足够,因为I3∼6I3∼6是关于空间几何的、IIIIII则是关于线段和角的度量的。下面就来看看,这两组看似无关的公理,是如何影响到两个点线定理的。

1. 笛沙格几何

1.1 笛沙格定理

  空间公理I4,I6I4,I6似乎只为宣称空间的维度,直觉上只要我们愿意,一个平面几何总能自然地拓展到空间上去。当然事实却并非如此,单纯的平面公理还不能保证这样的平面可以成为空间的一部分(满足空间公理,且所以平面也满足平面公理),或者说空间公理I4,I6I4,I6目前是不可缺少的。但其实如果再补充一些平面公理,空间公理就可以被定义和证明。在此之前,单纯的平行公理IVIV不方便、也并不足以讨论平行相关的论题,这里采用其增强版IV∗IV∗(之前依据合用公理可证得)。也就是说下面的讨论先基于公理I1∼3,I5,II,IV∗I1∼3,I5,II,IV∗(II3II3包含了I3,I5I3,I5)。

IV∗.IV∗. (增强的平行公理)设直线aa和其外一点AA确定平面αα,则αα上有且仅有一条过AA且不与aa相交的直线。

  上一篇的非阿基米德几何比这里多了合同公理,那里可以为平面内的点线建立解析方程。其实可以很容易将定义扩展到空间中,用3个线段(x,y,z)(x,y,z)定义点,用4个线段的比例(u,v,w,r)(u,v,w,r)定义面。方程(1)即表示点在面上,而两个方程的公共点定义为直线。由于方程的数系兼容有理数系,接下来就可以使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论证所有公理的成立,包括空间公理。也就是说,非阿基米德几何是“可空间化”的。然而如果去掉合同公理,“可空间化”就不一定成立,为了举出反例,先要介绍一个“可空间化”的必要条件。

ux+vy+wz+r=0(1)(1)ux+vy+wz+r=0

  在《射影几何》中(以后单独讨论),有个基本定理叫笛沙格定理(教材译作德沙格),只需用到公理I,II,IV∗I,II,IV∗,所以该定理是“可空间化”的必要条件。以下我们只用到笛沙格定理的简单情况,如下图该定理描述为:两个不共点不共线的三角形,如果三条边分别平行,则对应点连线交于一点;反之,如果对应点连线交于一点,且有两条边分别平行,则第三条边也平行。

  现在来构造一个平面几何,它比非阿基米德几何少了合同公理III6III6。在一般的欧几里得几何中(以下左图),选定一条垂直直线做为“轴线”,它将平面分为左右两侧。当直线穿过轴线时,如果左上侧的角为锐角ββ,则射线将折成锐角αα,且有tanβ=2tanαtan⁡β=2tan⁡α。这里其实定义了可能弯折的“直线”,它们的夹角被定义为右侧射线(原直线)的夹角。不难证明,这样的平面几何,只比非阿基米德几何少满足了公理III6III6(请自行证明两点确定一线),然而它却不满足笛沙格定理(以下右图),所以不“可空间化”。

1.2 新的加法和乘法

  反过来,我们需要回答:如果在平面几何中(I1∼3,I5,II,IV∗I1∼3,I5,II,IV∗)引入笛沙格定理(做为公理),这样的几何“可空间化”吗?和之前的思路一样,这里将建立线段的计算和方程,用把方程拓展到空间中的方法证明“可空间化”。先来看线段加法,由于没有合同公理,线段的迁移和计算变得困难。但如果只为建立坐标和方程,可以用平行线的特性做简化的迁移。具体来说,先选择两条相交于OO的直线做“坐标轴”(以下左图),以下只讨论坐标轴上以OO为端点的线段的计算。然后再选定某个方向的平行线簇,它们在两轴上截得的线段被视为“相等”的。其中OO点本身代表0线段,选定一个单位线段并记作1,截得线段1的平行线叫“单位直线”。

  对于线段a,ba,b,把它们放到不同的轴上(本段论述与教材不同),分别引出两轴的平行线并交于点AA(以上右图)。从AA作单位直线的平行线,截两轴得到的线段定义为a+ba+b,加法天然是满足交换律的。但这个定义还要检查其是否“良性”,即如果两个线段放置的轴交换一下,得到的和应该相同。如以下左图,设a,ba,b两种放置得到的交点分别为C,C′C,C′,要证明的是CC′//AA′CC′//⁡AA′。先对△OAA′△OAA′和△DB′B△DB′B使用笛沙格定理,得到OEDOED共线;再对△EAA′△EAA′和△DCC′△DCC′使用笛沙格定理,得到CC′//AA′CC′//⁡AA′。

  这里要特别指出,针对某个轴上的线段加法,其实跟另一个轴、以及单位直线的选取都无关。比如以上右图,我们选择不同的第二条轴和单位直线,先用轴ODOD得到OC=a+bOC=a+b。对△ODE△ODE和△BFG△BFG使用笛沙格定理,得到DE//FGDE//⁡FG;再对△ADE△ADE和△CFG△CFG使用笛沙格定理,得到AE//CGAE//⁡CG。你如果明白了以上两段证明,加法结合律也不会有根本困难,请做为练习自行证明。

  现在来定义线段乘法,受启发于欧几里得几何的比例关系,把1和bb放在同一个轴、aa放在另一个轴,平行线截得的线段定义为abab。当然,这里也要证明定义的“良性”,即aa和1,b1,b位置调一下,截得的DD点应该满足DD′//AA′DD′//⁡AA′。对△GBB′△GBB′和△FEE′△FEE′使用笛沙格定理,得到OFGOFG共线;再对△GDD′△GDD′和△FAA′△FAA′使用笛沙格定理,便得到DD′//AA′DD′//⁡AA′。接下来的乘法结合律、两个分配率也没有根本困难,请自行证明(注意单位直线对加法不重要)。特别强调一下,乘法定义里a,ba,b的角色是不对称的,故乘法没有交换律。

1.3 笛沙格几何

  以上我们在公理I1∼3,I5,II,IV∗I1∼3,I5,II,IV∗和笛沙格定理的条件下,定义了线段的加法和乘法,它们构成了一个非交换域(乘法不满足交换律)。为了进一步地构造数系,还需要定义线段大小,这一点只要在坐标轴上规定好方向即可(以OO为参考)。假设a>b,c>0a>b,c>0,还需要证明a+c>b+ca+c>b+c和ac>bcac>bc,详细的讨论是通过顺序公理的一些引理获得的,这里仅叙述一下引理的内容,请自行补全证明。引理包括(以下左图):一组平行线在两坐标轴上截得的点(投影)的顺序是相同的;一个轴上两点A,BA,B到另一轴的两组投影A′,B′A′,B′和A′′,B′′A″,B″满足:A′′,B′′A″,B″分别在A′,B′A′,B′的相同侧。最终建立起来的数系称为笛沙格数系

  有了数系就能建立坐标系。首先在平面上(以上右图),把空间任意一点PP在两轴的投影定义为它的坐标(x,y)(x,y),假设PP所在直线ll截yy轴的线段为mm,以及ll的“斜率”为kk。不难由加法定义得到kx+y=mkx+y=m,它就是直线的解析方程(直线上所有点都满足)。反之对于任意方程ax+by=cax+by=c,两边同时左乘b−1b−1也能得到格式kx+y=ckx+y=c,故ax+by=cax+by=c总能表示一条直线。建立坐标系的意义在于,以数系建立方程,并将之对应成"点线面”的定义,反过来用解析函数验证公理的成立,使得论证代数化、流程化。

  在空间上,同样用三个线段(x,y,z)(x,y,z)定义点,用方程(1)定义平面,以平面的公共点定义直线。由于笛沙格数系没有交换律,不能完全按有理数域的解析方程论证公理I,II,IV∗I,II,IV∗,但也不会有根本困难,请参考教材注解部分。结论就是:笛沙格数系建立的几何满足公理I,II,IV∗I,II,IV∗,也即笛沙格定理是公理I1∼3,I5,II,IV∗I1∼3,I5,II,IV∗“可空间化”的充要条件。

2. 帕斯卡几何

  本篇我们彻底抛开了合同公理,建立起笛沙格数系及其几何,这样的几何只讨论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射影几何)。细心的你可能发现,上篇中的帕斯卡定理其实也只关系到点线的位置关系,那么它是否可以脱离合同公理而存在呢?它与笛沙格定理的关系又是什么呢?由于笛沙格定理是I,II,IV∗I,II,IV∗的直接推论,以下我们把笛沙格几何(只需满足I,II,IV∗I,II,IV∗)作为基本的几何空间,讨论帕斯卡定理成立的条件。先由下图可知,帕斯卡定理本质上等价于乘法交换律。而笛沙格数系是非交换域,教材上也构造出了一个非交换域,其中乘法不满足交换律。所以帕斯卡定理不能在笛沙格几何中直接得出,它依赖乘法交换律的成立。

  如果我们不想把乘法交换律纳入公理系统,其实还有一个更便捷的出路,那就是阿基米德公理V1V1。当然在没有合同公理的情况下,需要借助线段的加法定义重新描述公理如下。现在要证明的是,当V∗1V1∗成立时,乘法交换律(帕斯卡定理)也成立。首先容易证明对整数nn,乘法交换律是成立的(转化为加法)。选定线段a>0,b>0a>0,b>0,则对任意d>0d>0总存在整数m,nm,n使得式(2)成立,整理可有式(3)成立。由于dd可以任意取,式(3)左侧就可以任意“小”而不得不为0(反证法),从而乘法交换律恒成立。所以这里的结论就是:笛沙格几何中如果引入公理V∗1V1∗,也能得到帕斯卡定理。

V∗1.V1∗. (基于加法的阿基米德公理)给定直线上的线段a,ba,b(以固定点OO为起点),则总存在整数nn使得na<b⩽(n+1)ana<b⩽(n+1)a。

md<a⩽(m+1)d;nd<b⩽(n+1)d(2)(2)md<a⩽(m+1)d;nd<b⩽(n+1)d

ab−ba<(m+n+1)d2<(a+b+1)d(3)(3)ab−ba<(m+n+1)d2<(a+b+1)d

  但以上论述,其实还不足以说明:帕斯卡定理要强于笛沙格定理(不同于上一篇有合同公理的场景),现在就来补齐这最后一块。还是先基于平面公理I1∼3,I5,II,IV∗I1∼3,I5,II,IV∗,假设帕斯卡定理成立,下图有条件AB//A′B′,AC//A′C′AB//⁡A′B′,AC//⁡A′C′。过AA作OBOB的平行线,其它点线自行生成(特殊情况请另外证明)。先对A′B′O−FADA′B′O−FAD使用帕斯卡定理,得到OF//A′DOF//⁡A′D;继而分别对BOF−EACBOF−EAC和B′OF−EDC′B′OF−EDC′使用帕斯卡定理,得到FE//BCFE//⁡BC和FE//B′C′FE//⁡B′C′。从而BC//B′C′BC//⁡B′C′,笛沙格定理成立。

  由此我们知道,帕斯卡定理比笛沙格定理更强,可以把满足I,II,IV∗I,II,IV∗和帕斯卡定理的几何定义为帕斯卡几何。帕斯卡几何的数域兼容有理数域,由此能表示所有仅包含点线面关系的几何问题,其中任何问题的证明,都可以由一系列帕斯卡定理完成!这个结论称为交点定理

文章来源 http://www.cnblogs.com/edward-bian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几何基础】05 - 笛沙格几何
  • 1. 笛沙格几何
    • 1.1 笛沙格定理
    • 1.2 新的加法和乘法
    • 1.3 笛沙格几何
  • 2. 帕斯卡几何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