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Mellor 是敏捷宣言的签署人之一,他自称是作为“ 间谍”去参加雪鸟会议的。
起初收到会议邀请时,Steve 非常惊讶,因为他所做的工作一直都是关于建模方面的,很少将深受敏捷实践者喜爱的编码和测试作为重点。确实,我们很少会看到“敏捷”和“建模”同时出现,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 Steve Mellor 与它们的故事吧。
在收到会议邀请前,Steve 刚读过 Kent Beck 的《极限编程》,书中所说的: 不重视前期思考、 憎恶模型、 反对文档……这些理论着实吓到了他,不过也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冬日里,闲在落基山脉无事可做,Steve 决定去参加雪鸟会议一探究竟。
会议上,Steve 坦言,他原本想邪恶地来阻挠雪鸟会议的计划,但是在会议的过程中,他却发现自己对大家所提出的绝大多数观点都十分赞同。比如,对“前期大规模设计”的过度强调是存在的。就这样,Steve 成为了一名敏捷的支持者,只不过他关注的仍然是建模的价值,尤其是自己十多年来专注于构建的可执行模型。
就在雪鸟会议之前,Steve 几乎与所有的宣言签署者有过一段对话,有时对话不只一次。对话如下所示:
Steve 与其他人意见相左,是因为他们在“模型”这个词的含义上各持己见。一些签署人把模型视为草图,用完即扔;更让人愤怒的是把模型视作蓝图,画完后直接扔给隔壁言听计从的开发人员。这些做法 Steve 都不认可,他认为模型是可以运行的。
雪鸟会议中谈论到模型时,Steve 不断听到,没法用统一建模语言写“Hello World”程序的说法。事实上,这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不容易做到。因为早在雪鸟会议之前,Steve 及其团队成员就已经在运用自己的动作语言运行模型了。此时他意识到,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是, 建模要被广泛认为是可执行的。
不相关的两个事物融合,往往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后来,Steve 这样描述“敏捷”和“建模”:“敏捷”和“建模”虽然很少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但它们一点也不冲突。恰恰相反, 建模者能从实施敏捷的人身上学到许多,例如尽早为模型构建测试;遵循敏 捷过程的人,也能受益于提高生产率和轻松地跟客户沟通。无疑,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
其实,Steve 对建模的执着追求,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苗头。
1974年,Steve 在埃塞克斯大学拿到了首批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而后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也是万维网的发源地——CERN 总部,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在 CERN 中,Steve 主要负责加速器控制系统,用以支持 CERN 出售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系统。
如果说这是一个计算机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业,那 Steve 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1977年,Steve 加入了美国最杰出的国家实验室之一——伯克利实验室,为多个项目提供了系统支持软件。不到两年的时间,比团队中任何成员都年轻的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小组负责人,领导团队为多个项目开发控制系统。
此时大量的实操项目对 Steve 来说只是不断的重复,他认为建模在未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当下,而眼下, 是要让更多人知道建模的价值。
1982年,Steve 全职加入由程序设计方法学的开拓者之一—— Edward Yourdon 创办的咨询公司 Yourdon Inc.。在那里,他与 Paul Ward 合作,重新开发IT课程。于是,Ward-Mellor 方法问世了,发表在他极具开创性的三部曲《实时系统的结构化开发》中。Steve 向多家公司提供了咨询服务,这也令他重新找到了事业方向。
1985年,Steve 与 Sally Shlaer 共同创立了 Project Technology Inc.,目标是提供咨询服务。几年间,他们不断开设课程,以期将技术更快地传达给客户。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发出了Shlaer-Mellor方法:被认为是最早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学。并于1998年出版了第一本有关该主题的书——《面向对象的分析:在数据中建模世界》,随后又相继出版了《对象生命周期:建模世界》以及有关模型驱动开发的特刊,还创建了第一个模型编译器。
从顾问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兼职教授、首席科学家到程序主席……种种身份都是Steve 在建模领域走出的一步步踏实而坚定的脚步。
曾有人问过 Steve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架构师,他笑而不语。但他早已归结出一个方法——“ 永远不要相信你最近创建的系统是唯一的,应设法寻找不同方法来解决相同类型的问题。”
架构师如此,程序员亦如此。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