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管什么行业,到最后做数据分析的时候,都会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用户粘性的问题,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个问题呢?我们在讨论用户粘性的时候,讨论的是什么呢?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用户粘性,并对用户粘性的算法做进一步探讨。
什么是用户粘性?
越来越多的客户在询问用户粘性的指标问题,而DAUMAU就是最频繁使用的指标。日活跃用户占月活跃用户的比例越高,表明用户对App的使用粘性越高。
DAU,即:Daily Active User,指日活跃用户数;
MAU,即:Monthly Active User,指月活跃用户数。
从极限的角度看,如果每天活跃的都是同样的用户,例如每天都是1万DAU,那么30天内每天都是这1万用户在活跃,MAU也是1万,于是DAUMAU就是100%,用户粘性达到上限,微信就是接近100%的例子。
再分析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每天活跃用户都不相同,例如每天1万DAU,那么30天内每天的活跃用户都不同,MAU就是30万,于是DAUMAU就是1/30,用户完全没有粘性。
对于常见的App,用户粘性的取值范围是3%~100%,不同领域的App也会有不同的基准值,例如移动游戏会以20%为基线,而工具类App会以40%为基线。
在日常的项目和产品运营工作中,单日的DAUMAU的数值往往受到周期(工作日/周末)、版本更新和活动的影响,用户粘性在短期内的波动较大。所以通常要采用长期的均值作参考,例如一个月、两个大版本之间。
对用户粘性的算法做进一步探讨
目前主流的算法,是使用昨日DAU和前30天的MAU,例如如果今天是8月31日,那么DAU选取8月30日,MAU选取8月1日至30日。这种算法的优势是DAU和MAU在同一天算出来,计算方便。而劣势则是只计算了完整的30天周期内最后一天DAU在MAU中的占比,许多严谨的客户就会提问,为什么不能选其他日期的DAU呢?
例如采用完整周期内的第一天DAU1作为分子除以MAU,就可以得到另一种粘性的解读:任意一天的活跃用户在30天内活跃的比重,都可以是一种对用户粘性定义,即DAU1MAU、DAU2MAU、DAU3MAU…。
重新计算上面客户的DAU1MAU粘性,结果为39.41%,数值与传统的定义差距不大,同样的计算DAU2MAU、DAU2MAU……后,这些数值结果差距不大。
再进一步追踪,一个30天周期内的每个DAUn除以MAU的数值,也呈现明显的波动。此处的波动走势,与30个DAU的走势一致(仅仅是除以了相同的数值的差异)。
那么人均活跃天数和DAUMAU之间有多大关联?
既然当月人均活跃天数是30个DAU之和除以1个MAU,而用户粘性是1个DAU除以MAU,两者在数量级上自然会差30倍左右。
对比除以30后的月均活跃天数和用户粘性DAUMAU,发现两者的走势基本一致。而差异点在于波动幅度和响应时间略有滞后。而从数值上看,30天月均活跃天数是11.93天,除以30后得到结果0.3977,与DAUMAU的39.37%也非常接近。所以在工作中使用月均活跃天数和DAUMAU的作用一致。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