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陈小平研究员(下文均称陈小平),在中科院SELF论坛有一场公开演讲,题为:疟原虫成为抗癌的生力军。
如果不方便观看视频或者流量有限,下面便是视频中的概要总结:
1. 陈小平在早年学习期间,被两幅流行病学的图谱所吸引,发现了“似乎哪里多疟疾,哪里少肿瘤死亡”的现象,猜想疟疾感染和抗肿瘤可能存在关联。
2. 陈小平指出,他们通过收集全球众多公共数据库,剔除混杂因素后确实发现,疟疾的发病率跟肿瘤的(总体)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
3. 陈小平讲到,他的团队通过“成千上万只小鼠”试验发现,疟原虫的感染的确是显著的延长了荷瘤小鼠的寿命,包括肺癌、肝癌、乳腺癌及结肠癌等的小鼠。
4. 他的团队还进一步研究了背后的机制,疟原虫感染可强烈激活NK细胞。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释放的肿瘤抗原和疟原虫感染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时,可激活T细胞,进一步发挥强效免疫抗癌作用。
5. 陈小平团队还发现,疟原虫感染还可以使患瘤小鼠的瘤内血管几乎消失,就是说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或让生成的血管的血管壁细凋,因失去营养支持而死亡。
6. 回顾了被医学教科书遗忘的1927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Julius Wagner-Jaureg,关于疟原虫感染治疗神经性梅毒的临床案例。
7. 陈小平团队开展了利用疟原虫感染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研究,历经3年的伦理答辩,用“屠呦呦老师发明的青蒿素治疗”反驳了医生们关于晚期癌症患者再感染疟疾的风险问题,用“广州市从来没有发现过按蚊(疟原虫的传播媒介)”说服了担心疟疾扩大传播的医生。
8. 目前已经有30例患者参与了该临床实验,“最初的10例已经观察了一年,这10例都是任何其他方法都没有疗效或者耐药而走投无路的病人。这10例中,观察到5例是有效的,其中有2例有可能已经被治好了。”—陈小平
9. 一位患者:颈部病灶全部消失,肺部病灶依然存在,但是“性质发生了改变”,有“螃蟹状”的肿瘤变成了“斑块状”,微创手术摘除病灶后分析发现,肿瘤有胞膜包裹“不容易转移”,肿瘤组织内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包围少量的肿瘤细胞,目前为止治疗后已存活两年。
10. 第二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多发性骨转移。治疗后,疼痛消失,出院CT显示肿瘤大小不变,返回老家4个月后,PET-CT结果显示原发病灶肿瘤的代谢活性降低了,目前为止治疗后存活一年半。
消息着实让人振奋,特别对于那些无路可走的晚期癌症患者,仿佛看到了生命中最后一跟救命稻草。但是,真的如大家想象那么美好吗?有些事还是提前在这里给大家告知一下为好,尽自己作为医务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01
陈小平教授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研究成果
以作者姓名 xiaoping chen 和关键词 malaria 搜索 pubmed,可搜索到17篇文献,其中疟原虫疗效相关的有以下7篇。其中,一篇发表在《Oncotarget》上,一篇发表在《Plos One》上,其他几篇影响因子均在3分左右,仅有一篇影响因子可能大于5分,十年前(2008年)发表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上的文章(当年的影响因子未查到,2017年影响因为为7.5分)。
Granuloma formation in the liver is relatively delayed, although sustained, in BCG‑infected mice co‑infected with Plasmodium.
给予接种卡介苗的小鼠合并感染疟原虫,可相对推迟肝脏肉芽肿的形成时间
《 Mol Med Rep》,发表时间:2018-06,影响因子:1.92
Plasmodium parasite as an effec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tigen glypican-3 delivery vector.
疟原虫:肝脏癌细胞抗原glypican-3的递呈载体
《Oncotarget》,发表时间:2017-04,影响因子:被剔出sci而降为0
Worldwide malaria incidence and cancer mortality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
全球疟疾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呈负相关
《Infect Agent Cancer》,发表时间:2017-02,影响因子:2.1
Plasmodium infection reduces the volume of the viral reservoir in SIV-infected rhesus macaques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疟原虫感染降低了感染SIV的恒河猴的病毒载量(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
《Retrovirology》,发表时间:2014-12,影响因子:3.4
Antitumor effect of malaria parasite infection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 through induc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通过诱导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疟原虫感染可对Lewis肺癌小鼠模型发挥抗肿瘤作用
《Plos One》,发表时间:2011,影响因子:2.7
Characteriz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with repeated or long-term infection with Plasmodium cynomolgi.
反复或长期感染猴疟的恒河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
《Parasitol Res》,发表时间:2014-12,影响因子:2.5
Dynamic balance of pSTAT1 and pSTAT3 in C57BL/6 mice infected with lethal or nonlethal Plasmodium yoelii.
C57BL/6小鼠感染约氏疟原虫致死性和非致死性时pSTAT1和pSTAT3的动态平衡。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发表时间:2008,影响因子:7.5
*本研究首次探讨了C57BL/6小鼠分别感染约氏疟原虫致死株(Py17XL)和非致死株(Py17XNL)后pSTAT1/pSTAT3平衡的变化情况。约氏疟原虫致死株和非致死株感染均能引起STAT1和STAT3活化,并在感染的第一天达到峰值;但是约氏疟原虫致死株和非致死株感染所引起的pSTAT1和pSTAT3的平衡模式完全不同。
02
作为陈小平的合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的电话连线
央视结合钟南山院士给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1. “ 目前临床试验的30多例中,其中一例肺癌和一例前列腺癌治疗效果明显。”
2. “该项目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数,尚没有充分的证据和足够数量的案例证实该方法有效,个别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未来科学团队奖想办法提取疟原虫生物介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03
一直以来就有科学家猜想抗疟疾药物,如奎宁和青蒿素等,本身具有抗癌效果。陈小平的科研论文《Worldwide malaria incidence and cancer mortality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全球疟疾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呈负相关》一文中,疟疾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相关性仅为0.02,而且还很可能混杂了别的未知因素。这篇文献的作者里也没有陈小平演讲视频中提到的“非常感兴趣的”哈佛大学的教授。
而且已经有充分研究证明疟疾可以显著增加Burkitt’s淋巴癌的发病风险,对于这点,希望更多的非专业领域人士知晓。
陈小平讲到,他的团队通过大量小鼠试验发现,疟原虫的感染的确是显著的延长了荷瘤小鼠的寿命,包括肺癌、肝癌、乳腺癌及结肠癌等的小鼠。但是,pubmed上只查到了一篇有关Lewis肺癌小鼠的文献,其他几种癌症均没有查到相关文献。
04
两例号称基本痊愈的病例,一例疟原虫疗法后,又进行了外科切除术的干预;前列腺癌患者是出院后4个月发现肿瘤好转的,期间难道任由身体内肿瘤发展而从未接受过其他治疗吗?
钟院士的央视采访和陈小平教授的公开演讲,在结束时均提到要将疟原虫感染疗法转化为疟原虫生物介质(而非病原体本身,也暗示了疟原虫感染的高风险性),以减少疟原虫感染的并发症。那么,我们现在还未见到陈小平教授在疟原虫生物介质的研究上的任何论文成果,非常可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而且因发明疟原虫感染治疗神经性梅毒的奥地利科学家Julius Wagner-Jaureg,他的诺奖之路并不像陈小平教授讲的那么顺利,他一直饱受同行的质疑,且受到诺贝尔尔基金会B·Gedelius的强烈反对,乃至直至这位教授退休之后,才终于获奖。获奖后30年他的研究成果销声匿迹,到底是因为陈教授所讲的因青霉素的出现,还是因严重的并发症或仅仅是个案的有效性,由于当时不完整的临床病例记录,已经不得而知。
05
CAR-T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式之一,刚出现之初,很多神奇的疗效让人拍手称赞。但随着临床案例的增多,CAR-T细胞治疗引发的一系列副作用逐渐被人们熟知。其中许多副作用开始微妙但可以迅速恶化。特别严重的并发症--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也称为细胞因子风暴。一旦进入身体,CAR T细胞开始大量释放称为细胞因子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召唤免疫系统的其他成分来加入肿瘤细胞的攻击。所造成的冲击可能会产生危险的高热,极度疲劳,呼吸困难,血压急剧下降。这些情况对于患有广泛性癌症的患者尤其严重。
很多疗法都是一把双刃剑,更何况是一种“有神秘色彩的古老疗法”,还伴有明显的致病性,希望陈小平团队能将更多的并发症、可能存在的风险,与该疗法的神奇疗效一起公布于众。焦急无出路的癌症患者们,更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谨慎参与到前期试验中,以免过度乐观,而没有承担危险后果的心理能力。
更多科研新鲜资讯、文献精度和生物信息技能,请关注科研猫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