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整理前端的性能分析时,觉得有个问题点似乎从来没人说起过。
就是压力测试的工具,是否可以模拟出前端的完整的请求链?
比如说,loadrunner/jmeter等工具。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很多性能测试都从接口开始做了,而前端的性能成了一个独立的一部分。
在早期的性能测试工具中,一直秉承的理念是“模拟真实用户的行为”。
而纵观现在的性能测试策略和方法,离真实的用户越来越远的感觉。
所以现在提出了另一个思路:全链路性能测试。而这一观念的改变中基于架构的转变来的。但是从实际的操作上来说,性能测试策略、场景等一些本质的东西并没有发生变化。
鉴于一些咨询的经验,以后我会从全链路的思路上来做更多的整理和分析。
今天我只想说一个点就是压力工具有哪些前端的动作没有模拟得到。
我们先来看一下浏览器的渲染过程:
这是webkit内核的工作过程。从HTML解析到Display的整个过程中,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前端在干什么事情。显然,这些在浏览器端做的事情压力工具都是不可能做得到的。比如说:HTML解析、DOMtree创建、CSS解析、渲染树、绘制等等,这些压力工具都是不会干的。那压力工具能干什么呢?
我们换个姿势来看。
从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到开始加载这个过程,浏览器做的动作,压力工具是都不会模拟到的。
但是从redirect开始、AppCache、DNS解析、TCP创建、请求的发送、响应的接收,这个过程中压力工具不可避免要做的事情。
接下来的本地的这些处理的动作是压力工具都不干的了。
这下似乎明白了吧。
那我们再换个姿势看一下。
一个URL请求发送了之后,有更多的细分资源需要一一处理。而这些资源的处理就会一遍遍在走着请求的发送、响应的接收这个循环。因为AppCache、DNS解析、TCP创建这些部分是可以复用的(这句话有歧义,大家自行揣摩)。
我们再细分一下一个请求的具体的动作。
每个请求,都在这样的循环中消耗着时间。进队列-等-阻塞-发请求-等TTFB-下载。
而这个过程是压力工具可以模拟得到的。
所以,如果要分析前端的性能的话,我们最好可以区分开哪些时间消耗在了前端,哪些时间消耗在了后端。
这样才可以把性能时间拆分更细化。
从请求的链路上来看性能,都会异常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