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市场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上次咱们聊了聊市场催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为了降低交易的成本而“发明”出来并一直保留至今的。在几千年的过程中,随着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正在以更快速的方式为我们提供者信息的交互能力,也就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交互的成本。
现在有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在市场上交易商品,那么成交原则是什么呢?
其实稍微想一想就能得到答案,对于卖家来说,价高者得,对于买家来说价低者得。因此,市场有着天然的调节能力,一个卖家不可能把价钱抬得很高,因为如果喊价过高的话,他的货物成交的优先级都会非常低——因为明明一样的东西有更为便宜的,那么买家为啥非要买你的货呢?你长得帅啊?而在卖家的角度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获取利润,因此他们也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其一,在成交量不受太大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喊一个高价。作为我们自己也是这样,自己的货明明能够卖100块能卖出去,那没有理由只卖80啊?除非就是像我们平时说的什么“薄利多销”或者“走量”这种说法,那也就是为了寻求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利益。对于单位时间内一共能够获得多少利益,这个问题也是有人建模研究的,从原则上来说,货物的价格要在比较“合理”的值,太高了,单价利润高,但是成交数量太小;而利润薄到一定程度,虽然成交数量巨大,但是单价利润太低。这两种方式都不够“健康”,一定是中间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值,这个有点像研究抛物线极大值的问题。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那就不仅仅是卖家和买家的博弈了,也是卖家和卖家之间的博弈。
其二,当货源控制在某个人手里之后,那么就没有第一点说的同样商品卖家和卖家博弈的过程了。然而商品的价格也不见得一定会随着他的心愿想怎么喊就怎么喊(当然少数特殊商品除外,在那种特殊情况下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失效的)。一般来说,比如鸡蛋这种东西被人垄断了怎么办,原来5元一斤,然后由于货源归边之后,垄断者就喊出6元的高价,这个时候你会买吗?相信会有相当比例的人仍旧会买,一部分人有可能就放弃了购买鸡蛋。那么7元呢?8呢?或者更高呢?蛋白质作为人体需要的物质又“必须”摄入,怎么办呢?那么人们当然会转而选择其它蛋白提供的事物来源,比如相对更为廉价的豆类。所以作为鸡蛋的供货商,即便你控制了货源仍然不能随心所欲地涨价,因为完成同样功能的商品还在成本边界上等着你呢。
市场如果发生严重的消息不对称或者供需不对称,再或者有行政法律等多种因素介入后,价格调节的作用就会变得弱化。比如消息不对称,一个人总是能够提前1天知道股票涨跌的内幕消息,这个时候他总能割别人的韭菜,你说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吗?比如,有的商品就是给人一些配额,不允许你进行配额外的买卖交易,这种东西也不是完整意义的商品,价格受到市场调节的性质就弱。这类东西比较多,比如管制商品——麻药、军火等等都是。这不是你简单涨价和降价就能把成交量调整到期望位置的,你说是不是呢。
记得前几年听过一个段子,大意是这样。一个农民嫌房价贵,房产商说没有人逼你买房啊,你可以不买啊,你可以去租房啊。农民反唇相讥,如果全世界农民都团结起来,不卖粮食给你,你可以去吃屎啊,没有人逼你。听起来好像挺解气,然而这种假设的条件太强了——全世界农民团结起来。这简直就像是驱使着世界上所有的分子向一个固定方向运动一样困难,这种假设也只能是打打嘴炮,根本不可能成立的。
这就是市场,供需决定价格。只要供需都充分,没有人能够轻易操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