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过“知行合一”,但未必真的明白王阳明想说的道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目的思考就是行的开始,特定的思考、认知、判断、计划、心里准备,已经是“行”的1%,甚至更多,这才是“行”的真正开端。这里面甚至包括“行”的心理准备,你为做这件事所下的决心和付出的勇气。很多事情,你都是先在心里描绘出它的样子,然后逐步完善它,直到在内心变得明朗起来,然后你在现实的世界中把它一点一点的实现出来。特别是那些重大的,而且难以抉择的、追逐梦想挑战现实的事情,当你下定决心那一刻,你就完成了最重要的准备。这种虚拟的“行”不同于那种具体的“行”,大多数人会认为只有具体着手做事才是行动。殊不知,具体做事的时候已经是“行”的10%,甚至是20%。
并且在具体“行”的过程中,对事情的认知会不断加深,会有质疑、反复、纠正,一边“行”才能一边“知”。很多认知不清楚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通过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不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倒把这些“知”的问题都解决了。“行”的越持久,就会“知”的越深刻,最终在“行”完成的时候也是“知”的彻底完成。当某个阶段的“行”结束,你对这个事情的“知”将会上升到新的层次。当你一生的“行”结束的时候,你对人生的“知”,对世界的理解将会达到最深刻。所以很多大智慧的人,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是非常豁达的,他们的肉体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可他们的灵魂已经升华,认知已进入全新的境界。
知和行是永远不可分割的,当你特定的认知的时候,就已经开启了“行”,只是这种“行”从内化到外显,需要一些时间和条件。有些“行”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显露出来,比如探寻“道”,人们很难从外部的行为中,看出你如何在“探寻”。又比如追逐梦想的艰难和煎熬,经常是不为人知的,广为流传的只是人前显贵和衣锦还乡。
有的人外表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内心却是天壤之别。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的内心已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甚至是开满鲜花的自由乐土。世人难以承受的哀伤,譬如生离死别在他们心中已很难惊起一丝波澜,不是因为他们冷血,只是因为他们对生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认知已到了全新的阶段。“无中生有,有归于无”世界本该如此!又何必太过介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我现在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