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观点 | 博士离开学术界算不算失败?牛津大学博士有话要说

观点 | 博士离开学术界算不算失败?牛津大学博士有话要说

作者头像
机器之心
发布于 2018-08-07 12:20:07
发布于 2018-08-07 12:20:07
629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机器之心机器之心

选自Nature

作者:Philipp Kruger

机器之心编译

近日,牛津大学的医学在读博士 Philipp Kruger 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了读博过程中,博士生、导师分别应该怎么做。同时也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离开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并非失败的学者」。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我发现自己正被黯淡的就业前景和学术前途所困。这种缺乏希望的未来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导致他们变得焦虑甚至抑郁(T. M. Evans et al. Nature Biotechnol. *36*, 282–284; 2018)。科学界或许可以通过鼓励人们改变对于博士的看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需要开始接受并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离开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并非失败的学者。

学生及其导师必须开始将博士课程视为科学思维的训练过程,它可以为各种职业的宝贵「敲门砖」。如果学术界的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对于博士角色的刻板印象,我们就可以改变对于成功的错误定义,进而从略显狭隘的文化过渡到更为健康、幸福的科学事业。

我发现想要找到一个完美契合自己个性、技能、特长、雄心与兴趣的职业生涯是一件令人烦躁的事——特别是在我周围大多数人都将学术生涯视为默认路径的时候。但是作为一名博士生,我们有义务为自己寻找职业未来。当然,我们其中的很多人都被探索的兴奋感所驱使,享受在实验室中探索好奇心的自由。

与此同时,一些人在博士生涯中发现,我们梦寐以求的工作中,真正重要的是利用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获取经济回报、工作保障或稳定合理的工作时间。我们面前的道路应该是意识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缺乏机会的刻板印象。而且,它应该和对于「失败」的恐惧毫无关系。

博士生可以做什么

为了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做出明智的决定,学生需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以下是对我有用的东西,以及我认为同学们都可以做的事情。

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博士生涯为你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从做实验到演讲和指导学生。我发现,把每次任务中的喜怒哀乐都记录下来非常有效。这使我在四年中学会了确定自己的工作模式并决定了什么样的任务会成为我未来的工作。例如,比起在实验室收集数据,我发现我更喜欢讨论和展示它们。

培养一系列技能。在我读博初期,我就意识到要积极发展可迁移能力,比如团队合作、管理高年级学生、项目和时间管理、书面沟通和会议报告。你可以在实验室之外发掘一些获得这类经验的活动,如组织活动、教学、公众交流或撰写博客。例如,我曾在牛津参与过英国免疫学学会会议的组织工作,也曾在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免疫学的本科课程。

走出象牙塔。这并不像它看起来的这么简单,但我发现大学的职业生涯服务处可以带来启发。职业顾问经常会遇到对自己未来不确定的博士生,他们可以帮助你建立自我评估,并将你的特长和技能与你的角色匹配起来。我还阅读招聘广告,了解企业招聘的职位以及该职位的技能要求。另一个有用的资源是科学招聘会,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招聘单位。即使在网上做了很多调查,我还是在招聘会上看到了我从未听说的工作。

组织交流会。不要仅仅依靠线上文章和博客来了解某个职位的真实情况。对我来说,最本质的见解是通过与那些真正从事该项工作的人交谈得来的。我发现,那些决定走出实验室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知道个中难处,而且愿意分享自己的这段经历。这种职业研讨会通常由学生发起,你甚至可以自己组织一个。在我的部门,我们计划每年进行四次这样的交流会。在为自己的项目筹集资金时,可以把这篇文章发给你的部门或项目主管。

建立自己的人脉圈。早些时候,我发现我在 LinkedIn 上的个人资料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记录人际关系并提供我自己的信息。如果你想向各类会议上交谈过的人征求建议或工作经验,你向他们发送后续信息,他们更有可能记住你。例如,很多参加过职业研讨会的人都给我发过求职策略、他们考虑过的公司等详细信息。

安排实习。利用你(或你导师)的关系网,或者给有关部门发送邮件,寻求一个实习或工作见习机会。今年二月,我花了一个星期在自然免疫学会议上(我在之前的一次会议上与一名编辑见过面),这足以让我对日常工作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我参与了文章提交的讨论,写了一篇评论并为一篇论文找到了合适的审稿人。此外,我与公司其他的人交谈,了解了他们的职责所在。比如我发现了初级期刊编辑和评论期刊编辑间的不同。

导师可以做什么

导师要鼓励学生对不同的职业进行自由和开放的探索,并且积极帮助他们找到相关的信息。然而,大部分导师可能对非学术类职业了解甚少,也可能没有多大热情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信息。在 Nature 2017 年的毕业生调查中,只有 1/3 的调查者能从导师那里获得有关非学术类职业的建议。

2016 年,我曾在牛津大学组织面向博士生的医疗科学职业日活动(Medical Sciences Careers Day),有些人建议学术演讲者提供更均衡的职业信息。因为博士生在学术圈有很多的榜样,有关学术类的职业也有固定信息来源。而这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他们接触不到的信息,来纠正现有的不平衡。

博士生自己可能难以改变学术界的文化。我认为博士项目和导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指明道路,而且我也知道有很多导师把这当成其职责之一。作为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PI),你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支持学生。

支持学生的专业发展。为学生提供教学、管理、主持会议、管理合作、撰写论文或申请助学金的机会。就我的经验来看,这种做法已经被广泛实践了,但是有些项目负责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培训机会对学生的重要性。当我必须锻炼某种技能时,我可以收获很多。比如准备一场大型演讲,并获得反馈。你可以把它形式化成一个例会,讨论学生喜欢什么,他们在哪方面需要多加练习。

建立灵活的工作环境。我遇到的那些一毕业就有了明确职业计划的博士生,通常来自那种工作灵活、压力小的研究团队。鼓励学生去参加那些课程之外会使他们受益匪浅的活动。我非常幸运,曾有机会尝试过各种不同的东西。但我知道有些人天天待在实验室里,压力非常大。

鼓励学生参加工作。有些正式的博士课程包含一门校外实习的选修课,有的甚至是必修。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我有个朋友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实习了三个月,参与起草各类文件;还有个朋友为 BBC 拍摄科学纪录片。就我所知,那些参加过实习的朋友都非常重视这一经历。我觉得导师也可以支持学生去实习——并让学生知道他们曾经也走过这条路。

让学生知道你支持他们。可以说,导师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公开支持自己的学生,哪怕他们某天可能会离开学术界。例如,你可以在实验室页面上说,支持实验室成员的专业发展对你来说很重要。你可以用最新的实验室校友名单来补充这份声明,以表明你为他们的成就感到自豪。即将申请博士和博士后的人将会非常感谢你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

博士的价值

关于博士失败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人们普遍误认为博士只是一个针对学术研究的训练。或者换言之,如果离开学术界,你妈会认为你白白读了个博。甚至你自己都会有所质疑。这个问题影响了很多博士以及博士后。

我们知道,大部分博士毕业生最终都转向了其他职业,但这意味着他们浪费时间了吗?当然不是。你在博士期间掌握的技能都是学界外的企业们极为追求的。读完博士说明你非常有韧性、努力、有积极性;说明你可以基于证据做决策,可以解析数据、解释复杂概念;还说明你做事高效,善于安排任务。而且,你有一张能证明一切的学位证。

你有各种理由对未来职业前景保持乐观。

就个人而言,无论我未来的职业是什么,我都不后悔读完博士。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5838-y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8-0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机器之心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Jeff Dean力荐!牛津美女博士分享:读博士前要了解的20件事
近日,机器学习大牛、谷歌AI总负责人Jeff Dean发推转帖,推荐了一篇刚毕业的博士生写的文章,内容与技术无关,而是关于攻读博士学位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小tip。此文发表在《自然》官网的Career专栏上。
新智元
2018/12/13
6410
Jeff Dean力荐!牛津美女博士分享:读博士前要了解的20件事
选错导师误终身!Nature大型调查 :1/4博士生想换导师
当代博士生到底有多苦,学术不好搞、人际不好处、工作不好找、钱就不好挣,逐渐自闭、逐渐抑郁。
新智元
2019/11/26
4080
选错导师误终身!Nature大型调查 :1/4博士生想换导师
学界 | 牛津学霸的20条读博自救指南
有些学校不光要求在某顶级期刊里发表一些论文,还需要你时刻待命为“老板”解决一些问题。
大数据文摘
2018/12/17
6330
学界 | 牛津学霸的20条读博自救指南
Nature调查:读博难,在中国读博难上加难
在针对中国博士生的这份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国博士生的遭遇比国外要难一点,他们在完成学业的路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机器之心
2019/12/05
5000
Nature出炉「中国博士生图鉴」:过半学生想换领域换导师,40%学生受抑郁、焦虑困扰
· 中国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时面临巨大挑战; · 在许多方面,中国博士生的境遇比世界其它地区的学生更困难。
量子位
2019/12/05
3570
Nature出炉「中国博士生图鉴」:过半学生想换领域换导师,40%学生受抑郁、焦虑困扰
学术工作吸引力正在下降!Nature:1/3硕博生对本专业冷感,56%学生发愁工作
大数据文摘出品 来源:Nature 作者:Caleb 对硕博研究生来说,钱是一个大问题,但同时,他们的专业也在时刻困扰着他们。 在Nature针对世界各地的3200多名硕博研究生的调查中,将近1/3的人都对自己现在的专业持冷感态度,66%的人认为他们的学位能够“显著”或“有效”改善他们的就业前景。 不到1/3的人认为他们有望在毕业后一年内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他们的学位为一份满意的职业提供了不小的助益。 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的政策顾问Shweta Ganapati说,这项调查强调
大数据文摘
2023/04/10
2160
学术工作吸引力正在下降!Nature:1/3硕博生对本专业冷感,56%学生发愁工作
41%博士后逃生学术界,顶刊PNAS揭残酷真相!名校光环背后曝职业危机
去年,随着LLM产品化和工程化的发展,工业界的研究岗迅速缩减,许多AI博士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纷纷表示后悔读博。
新智元
2025/02/15
630
41%博士后逃生学术界,顶刊PNAS揭残酷真相!名校光环背后曝职业危机
一个MIT的博士要离开学术圈,结果······
在过去的12年间,我一直从事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而且我也乐于其中。然而,就在几个星期以前,我辞掉了MIT的博士后职位,放弃了长久以来追寻的学术梦想。随后,我觉得非常的自由快乐,而这对于美国的生命科学研究来说,的确是一非常不好的消息。
生信技能树
2019/05/08
1.8K0
女博士三胎后重返科研:我是这样平衡家庭和工作的
本文来源:公众号PaperRSS 编者按:对于女性研究者来说,决定要孩子往往意味着自己必须灵活处理家庭生活和科学事业之间的平衡。事实上,女性研究者需要平衡的因素往往更多,不仅仅生孩子和科研工作需要平衡,生活与工作、家庭成员、科研理想与现实环境都需要平衡。AI科技评论此前曾发表过一篇《这届90后女博士对30岁不屑一顾》,当中也对女性研究者所处的平衡状态有所讨论。 为了家庭选择离开学术圈的女性如何重返学术界?瑞秋·詹姆斯(Rachel James)讲述了自己生育三胎和重返学界的亲身经历。 (本文原文刊登于Na
AI科技评论
2022/03/03
5980
不止财务自由的诱惑:最顶级的AI科学家正在离开大学
大数据文摘作品 作者:The Guardian Design team 编译:元元、大饼 越来越多的顶级AI研究员离开高校走入业界,这是学以致用还是杀鸡取卵? 有这么几个公司正在诱惑着顶级AI研究人员离开高校象牙塔,加入业界。这种行为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在杀鸡取卵。 新学年伊始,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一位资深教授发现她的一个学生没有出现,这令她十分困惑:这个学生已经在她的实验室工作了三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为什么这时候放弃? 后来, 教授打电话过去寻求,发现苹果公司给了这位同学六位数的工资。 这是一个关于博士生正
大数据文摘
2018/05/24
4960
Nature:刚入校门的PhD们还可以抢救一下
1.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保持健康的工作-生活平衡。读博期间始终维持这种平衡、保持平稳的工作状态可比过度工作然后崩溃好多了。好的身体是成功的关键。
机器之心
2018/12/13
4440
万字长文:读博之前,我希望有人告诉过我这些(计算机/NLP/机器学习方向)
又是一年申请季。 “要不要继续学术?”你可能纠结过、困惑过。你也许曾坚定地希望推动世界的进步,但你准备好付出五年甚至更久的青春了吗? 本文是两个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方向的学者给出的“博士生存指南”,关于如何做好科研、自我管理和规划职业。这些原则不仅针对计算机领域,对其他方向的学习者也适用。花点时间读完,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无论读博与否,你都需要“Do what makes you happy”。 作者:Mark Dredze, Hanna M. Wallach 编译:Mirra, 刘晓莉, Sophi
大数据文摘
2018/05/24
1.5K0
四处建实验室的Facebook说,我们没想跟学术界抢人啊
Facebook AI研究院(FAIR)近来又新增了不少来自学术界的新鲜血液。这些人都是非常资深的科学家,涉足的领域包括机器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等。
量子位
2018/07/24
3780
四处建实验室的Facebook说,我们没想跟学术界抢人啊
微软建了个内部AI大学:“我们很缺人!是时候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了”
原作 Sam Shead Root 编译自 Business Insider 量子位 出品 | 公众号 QbitAI “我们太缺人啦!”微软研究院剑桥分部的老大Chris Bishop说。 △ 微软研
量子位
2018/03/23
1.3K0
微软建了个内部AI大学:“我们很缺人!是时候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了”
Nature发表牛津美女博士建议:我希望在读博士之初时就能知道的20件事
有些学校不光要求在某顶级期刊里发表一些论文,还需要你时刻待命为“老板”解决一些问题。
生信宝典
2023/12/30
1840
Nature发表牛津美女博士建议:我希望在读博士之初时就能知道的20件事
申请博士后,哪些坑不要踩?Science职业专栏帮你找合适岗位和科研经费
如果是说博士阶段已经完成了基本的科研训练,那么博士后就是真正锻炼独立科研能力的舞台了。发挥空间更大了,有独立的实验室供君驱遣,可以独立申请资金,但是随之科研压力也增加了不少。
新智元
2020/05/19
1.6K0
申请博士后,哪些坑不要踩?Science职业专栏帮你找合适岗位和科研经费
Nature研究生求职大调查:「我的博士同学,曾在殡仪馆工作」
《Nature》今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1/3受访者并不认为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历练,能使他们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新智元
2023/01/07
2390
Nature研究生求职大调查:「我的博士同学,曾在殡仪馆工作」
Nature两连发:揭秘美国博导学术霸凌亚洲博士后黑幕
---- 新智元报道   编辑:Aeneas 好困 【新智元导读】最近,Nature连发两篇文章,揭露美国的博后被导师PUA的内幕。来自国外的博后,就更惨了。降薪、威胁不给签证都是小意思,有的还被辱骂、欺凌。 你,一个外国人,想在美国的大学里做研究? 可以,但你需要接受比美国同事们更少的工资,更多的工作,外加「花样百出」的人身攻击。 8月10日,Nature连发两篇文章,揭露来自外国的研究人员在导师手下可能受到的辱骂、威胁,以及工作时长和经济上的剥削。 在美国的博士后中,有65%会遭职场霸凌和PUA。
新智元
2022/08/29
6050
Nature两连发:揭秘美国博导学术霸凌亚洲博士后黑幕
好导师如何指导学生?Nature调查350名科学家,总结出的「大牛特质」
---- 新智元报道   编辑:LRS 【新智元导读】好导师如何指导学生走稳科研路? 遇上好导师,人生已经成功一半。 但啥样才算好的导师,如何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科学指导仍然没有确切的定义。 2005年,Nature杂志创立了Nature Awards for Mentoring in Science,用于表彰支持早期职业研究人员职业发展的导师,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学员都会在申请表中详细介绍了他们认为提名导师表现出色的原因。 时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Adrian Lee、Nature杂志
新智元
2022/10/11
6020
好导师如何指导学生?Nature调查350名科学家,总结出的「大牛特质」
观点 | Yann LeCun喊话硅谷:工业界学术界要紧密合作才能加快AI发展
AI 科技评论按:近日,Facebook 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撰文喊话硅谷,AI 专家若能同时参与学界和业界,这样的双重联盟模式 ( dual-affiliation ) 将有助于推动 AI 的创新。本文原文发布于 Business Insider,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编译如下。
AI科技评论
2018/08/16
3950
观点 | Yann LeCun喊话硅谷:工业界学术界要紧密合作才能加快AI发展
推荐阅读
Jeff Dean力荐!牛津美女博士分享:读博士前要了解的20件事
6410
选错导师误终身!Nature大型调查 :1/4博士生想换导师
4080
学界 | 牛津学霸的20条读博自救指南
6330
Nature调查:读博难,在中国读博难上加难
5000
Nature出炉「中国博士生图鉴」:过半学生想换领域换导师,40%学生受抑郁、焦虑困扰
3570
学术工作吸引力正在下降!Nature:1/3硕博生对本专业冷感,56%学生发愁工作
2160
41%博士后逃生学术界,顶刊PNAS揭残酷真相!名校光环背后曝职业危机
630
一个MIT的博士要离开学术圈,结果······
1.8K0
女博士三胎后重返科研:我是这样平衡家庭和工作的
5980
不止财务自由的诱惑:最顶级的AI科学家正在离开大学
4960
Nature:刚入校门的PhD们还可以抢救一下
4440
万字长文:读博之前,我希望有人告诉过我这些(计算机/NLP/机器学习方向)
1.5K0
四处建实验室的Facebook说,我们没想跟学术界抢人啊
3780
微软建了个内部AI大学:“我们很缺人!是时候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了”
1.3K0
Nature发表牛津美女博士建议:我希望在读博士之初时就能知道的20件事
1840
申请博士后,哪些坑不要踩?Science职业专栏帮你找合适岗位和科研经费
1.6K0
Nature研究生求职大调查:「我的博士同学,曾在殡仪馆工作」
2390
Nature两连发:揭秘美国博导学术霸凌亚洲博士后黑幕
6050
好导师如何指导学生?Nature调查350名科学家,总结出的「大牛特质」
6020
观点 | Yann LeCun喊话硅谷:工业界学术界要紧密合作才能加快AI发展
3950
相关推荐
Jeff Dean力荐!牛津美女博士分享:读博士前要了解的20件事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