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星Galaxy Note 7 “爆炸门”之前,不论是在汽车还是手机还是食品领域,很少见到一个产品缺陷能形成如此之久的舆论危机。事发一个月之后,三星Galaxy Note 7 “爆炸门”还在持续发酵,许多媒体之前对这一事件做的“回顾”都白做了。从种种迹象来看,三星Galaxy Note 7 “爆炸门”事件远远没有到划上句号的时候,既然如此,何谈回顾?
关于三星Galaxy Note 7 “爆炸门”的消息每天都还有,甚至假期都不例外。
……
事实上,最近一个月三星Galaxy Note 7 已成各大媒体的重点关照对象。这对三星Galaxy Note 7显然不利:大家每讨论这个事情多一次,三星品牌就受损多一点,并且很难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新产品,比如三星W2017,C9。
人们不再讨论爆炸门,是三星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三星对爆炸门事件的态度看上去还不错,然而,在实际行动上还没有做到让各方满意,比如中国区没有全面召回,只是部分召回;再比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希望三星Galaxy Note 7不再销售,但这会给三星带来巨量损失,三星很难接受。三星有自己的理由,虽然很有道理,但大众情绪却不会讲理。
Galaxy Note 7曾被各界视作是iPhone 7唯一的狙击手的产品,已不再有美誉度,许多亮点功能被“电池爆炸”这一缺陷所掩盖,因此就算继续在市场上销售,销量也不会有好的表现。
发生爆炸的三星Galaxy Note 7
我想对于三星来说,全面召回三星Galaxy Note 7并取消这一代产品,才是终极解决方案,才可一劳永逸。这在短期内会有很大的经济损失,然而,三星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才能拯救自己,否则很可能会陷入爆炸门的泥潭,难以自拔。
越来越多的机构限制三星Galaxy Note 7,从最注重安全性的航空公司,再到美国某地铁公交公司,还有成都政务服务中心,大家开始对Galaxy Note 7做出限制。Galaxy Note 7召回之后更换新机,会让这些机构信任吗?不会。这些机构根本没精力和能力去区分一款Galaxy Note 7是新的还是旧的,结果就是“一直限制下去”。
这有两个后果:一是这些机构无时不刻在提醒着大众三星Galaxy Note 7的不安全,而这会让用户对三星整个品牌产生不信任,三星被动地接受“负面广告”;还有一个后果是一些机构如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和德尔塔航空(Delta)的部分航班,竟然限制全系三星品牌手机,理由是:
“有时很难从外观上判断一部手机是否是三星Note7,但是很容易从外观判断它是不是三星手机。如果要去细加甄别判断就需要配置更多人手和进行更多培训”。
这种“宁肯错杀、不肯漏过”的做法对三星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就算三星召回之后换了新机,依然无法改变大众对三星Galaxy Note 7的印象。如果三星直接全面、强制并且永久召回这代产品,并不再销售,让市面上的Galaxy Note 7越来越少,给三星做“负面广告”的机构就不会继续坚持下去不但提醒用户。
通过全面召回Galaxy Note 7,并给予用户适当的解决方案,当事用户就不会有怨言。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伤拳”充满诚意可博大众同情,对三星品牌形象恢复有好处,这是三星眼下最需要的东西。
如果这一点做不到,Galaxy Note 7就算能继续卖,就算能卖得很好(不大可能),也只是短期利益。对三星最重要的事情是,避免Galaxy Note 7这一个单品的特定事件影响整个手机业务。
三星Galaxy S8有望提前发布,充当救火队员。不过,倘若三星决定继续采取召回并销售Galaxy Note 7的方式,将很难在三星S8上有好的表现。很简单,Galaxy Note 7的爆炸门讨论不会停歇,谁都不知道下一爆是什么时候,航空公司们不断提醒着大众三星手机的风险——虽然可能是小概率的。这些事情会分散三星的精力,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三星S8进行“背水一战”,并且还会降低三星品牌美誉度,进而影响新品的销售。反过来,如果聚焦于S8,借助于三星在屏幕等核心技术上的独家优势,以及多年来的积累,依然有望与苹果再争个高下。
不过,现在看来三星似乎还是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重返销售。
今天,三星Note7重返韩国货架,首日销量超2万部,这与韩国人的爱国情绪有关系,不知道消费者的热情,在海外还能再次被点燃吗?
关于罗超(luochaotmt):
2012年撰写科技评论文章依赖,已在虎嗅发表文章近200篇,在钛媒体发表151篇文章,在36kr开设有独立专栏(http://36kr.com/user/86347599),在百度百家累积阅读量近1500万。其外,在主流内容平台和PGC科技媒体均拥有自己的专栏。在这里,主要分享关于互联网行业的一些看法。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