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工具,将全方位地影响人类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由于人工智能具有替代人类劳动的作用,不少人担心这会导致部分劳动者失去工作。现实中,在某些领域也确实已经出现了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的现象。那么,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会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失业?智能化时代的劳动力市场究竟会产生哪些变化?它们对劳动者而言是福还是祸?这直接影响到广大劳动者的就业与收入等切身利益,关乎民生福祉,是当前亟待研究与应对的问题。
主要替代规则性较强的劳动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多种人类劳动,但不同类型的劳动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难易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有人可能会认为,越是简单的劳动越容易被替代,而越是复杂的劳动则越不容易被替代;体力劳动相对于脑力劳动更容易被替代。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例如,速记(脑力劳动)相比修理(体力劳动)是更为复杂的劳动,但前者却比后者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某项劳动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难易程度,最主要取决于劳动规则性的强弱——规则性较强的劳动更多按照既定的标准化、程序化规则来执行任务,相对而言较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规则性较弱的劳动,多涉及直觉、沟通、组织、协调并需大量运用创造力、抽象力、情感力,通常缺乏标准化、程序化的规则,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难度较大。
因此,劳动规则性越强的工作岗位,受人工智能的冲击越大,由此导致失业的可能性越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失业风险的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诸如文秘、行政助理、普通会计等工作规则性较强的脑力劳动者,也有较大可能被取代。
将引发劳动力市场
四大结构性变化
人工智能发展将引发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且这种变化具有较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就业替代和就业创造并存。历史经验表明,技术进步通常会导致一定范围的技术性失业。相比过去的技术进步类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更快、运用范围更广,对就业带来的冲击可能比以往要大得多。然而,人工智能在替代部分劳动、减少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会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直接创造出诸如人工智能研发、使用、监管、培训方面的新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和收入增长。人工智能替代部分人类劳动将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促使消费需求增长与结构升级,这都有助于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二是劳动者现有工作结构与性质的改变。人工智能对部分人类劳动的替代,不能简单理解成夺走劳动者就业岗位、造成劳动者失业。现实中,人工智能在很多场合替代的是工作任务而非工作岗位(一个工作岗位通常由几项、十几项甚至几十项工作任务组成)。因此,对相当一部分劳动者而言,人工智能并不会直接造成其失业,而是改变其现有工作的结构和性质——工作任务中非规则性劳动尤其是创造性劳动的比重趋于提高,人机协同工作将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工作模式。另外,由于规则性较强的劳动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再加上人工智能还能完成超过人类体力或脑力负荷的任务,所以对很多劳动者而言,人工智能将辅助或支持其更好地工作,或是减轻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或是提高劳动效率与工作水平,或是增强工作安全性。
三是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非规则性劳动尤其是非规则性脑力劳动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而对规则性劳动的需求则会显著减少。由人工智能直接创造的新就业岗位,涉及人工智能的研发、使用、监管和培训,它们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自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未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的原有工作岗位,因其工作性质与任务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也会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层次的能力。虽然非规则性的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较难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但对这些劳动的需求并不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因此,人工智能发展总体上是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未来对劳动力的需求将明显偏向于具有更高技能的人才。
四是高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分化。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型特点,高低技能劳动者间将出现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上的分化——高技能的劳动者将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则会大幅减少。此外,高低技能劳动者间的工资水平差距也将趋于扩大。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技能”具有新的特殊内涵。根据传统看法,劳动者技能的高低通常由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决定,但这种观点在智能化时代正面临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一般的知识性和专业性技能越来越容易被智能机器所取代,“高技能”将更多地指向创新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自企鹅号 - 中国社会科学网媒体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来自企鹅号 - 中国社会科学网媒体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