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防泄漏(DLP)与数据加密有以下区别:
概念与目标
- 数据防泄漏:是一种综合的安全策略与技术手段,旨在防止敏感数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获取、使用、传播或泄露。其目标是全面保护企业的各类敏感数据,涵盖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数据的创建、存储、传输和使用等环节。
- 数据加密:是一种通过特定算法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数据的技术。其主要目标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使得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授权方才能将密文还原为明文并进行访问,重点在于保护数据的机密性。
技术手段
运用内容识别技术,如关键字匹配、正则表达式、语义分析等识别敏感数据。
基于策略的管控,包括访问控制策略(规定谁可以访问哪些数据)、传输策略(如限制数据传输的途径和方式)、使用策略(界定数据的使用范围)等。
数据监测与审计,实时监控数据的流动、操作情况并记录相关事件以便审计。
可能结合多种技术,如网络监控、终端防护等。
对称加密算法,如AES(高级加密标准),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加密速度快,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
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采用公钥和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安全性高,常用于密钥交换等场景。
哈希函数,如SHA - 256,将数据转换为固定长度的哈希值,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但不能直接解密还原数据。
作用范围
- 数据防泄漏:作用于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和企业的各个层面。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用户角色的数据访问行为,到数据在企业网络内(包括内部网络传输、存储设备等)以及企业外部(如与合作伙伴的数据交互、云服务中的数据保护)的流转等多方面进行防护。
- 数据加密:主要作用于数据本身的保密性。可应用于单个文件、文件夹、数据库中的特定字段或者整个存储设备等的数据加密,重点在于保护数据在存储状态(静态数据)和传输过程(动态数据)中的机密性。
应对风险的侧重点
- 数据防泄漏:侧重于防范各种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的风险源,包括内部人员的恶意或无意行为(如员工私自拷贝数据、误操作发送敏感信息)、外部攻击(如黑客入侵窃取数据、网络钓鱼获取数据)、设备丢失或被盗(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丢失导致数据泄露)等。
- 数据加密:更侧重于应对数据被窃取后数据本身的保密性问题。即使数据被非法获取,如果没有解密密钥,攻击者也无法获取数据的真实内容,从而保护数据的机密性。
合规性关联
- 数据防泄漏:在满足合规要求方面,数据防泄漏涵盖了更广泛的内容。许多行业法规和标准(如GDPR、HIPAA等)要求企业采取全面的数据保护措施防止数据泄露,这包括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员工培训、数据访问审计等多方面的数据防泄漏措施。
- 数据加密:数据加密也是合规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法规和标准中,明确要求对特定类型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如金融行业的某些关键客户信息、医疗行业的患者隐私数据等,数据加密是满足这些合规要求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