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通信,或许我们想起手机,通讯软件,或者大数据、物联网还有人工智能的信息交互,再久远一些,回忆起战争时期的无线电通讯,人力或者动物传递的信件,亦或者想起更早的烽火台、狼烟传信。
绝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不过6000年的文明通信史,但却总是忽略自生命诞生至今的遗传通信。
由杨义先、钮心忻所著的《通信简史》,正是为了让我们回忆起这被忽略的38亿年的通信历史,从通信技术的角度去解析信息在生命演化当中的传播和扩张。
01
名为“简史”的小百科
名为“简史”的书一般信息密度都非常大,《通信简史》也不例外。
《通信简史》将通信的历史大致划分为了自然通信和人工通信两部分,从生命诞生之初,叙述至量子通信大火的今日。
38亿年的历史,融汇于300余页间,实属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不管是通信专业的学者,还是想要汲取些科普知识的学生,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作者在前言中便提到,《通信简史》一书的诞生实际是受到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的启发,是从通信专业的角度去阐述若干生命现象,旨在提醒读者回想起比人工通信发展更加悠久的自然通信,从这众多的生物现象之中寻找灵感,打开现代通信新的发展道路。
哪怕是作为闲暇时的读物,《通信简史》亦可称之为一本宝藏,书中从信息科学,到生物学、心理学还有文学典故都有所涉及,堪称一本“通信百科全书”。
因此读这本书倒有几分开荒的感觉,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看到一些妙趣横生的段落,不由得让人对作者的学识广度感到折服。
02
生命演化史便是通信的历史
现代人类的诞生不过8000年左右,但通信却是在38亿年前最初的简单生物开始形成的时期,便已经悄然开始了。
本书从遗传信息的通信讲起,在自然通信中还涉及到了生物的生长所需的内部通信,生物对外界的感知通信,最后才来到人类文明诞生之时的语言通信。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提及人类本身,每个细胞之中的遗传物质,都是历代演化中的生物个体穿越数十亿的光阴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三体》中人类为了让文明永续,将知识刻在石碑上,认为这才是保存信息最为完善的方式.然而这种将信息寄存于生命之中,跨越历史演化长河的通信,几乎是现阶段任何通信手段都无法达到的,最为恢弘壮阔的信息传递。
“文字是继语言出现后最具革命性的通信手段。实际上,语言使人类摆脱蒙昧,文字使人类进入文明。”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文字出现之后,人类通信的“道”(即通信的内容)就已经基本成型了,过去6000年的文明史无非只是对通信工具,也就是“术”的改进。
从楔形文字的泥板,到5G通讯每秒上吉比特的高速数据传输,人类几乎已经将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发展到了极值。然而这却远非尽头,作者笔下的通信历史,似乎已经站在了变革的边缘。
03
未来通信是“道”的变革
通信之“道”在文字诞生之后似乎已趋于定格,但是《通信简史》中却也点出了通信内容可能继续变革的方向。
在讨论“第六感”这一尚存争议的问题的时候,作者便提到“这是一种最奇妙的通信方式”,也是“人类少有的、今后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方面之一”。直接依靠感官通信其实是人类最为基础的通信手段,只是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但第六感却是能够跳脱出这一限制,给人类带来新的通信革命的手段。
基于大数据通信实现的人工智能,实际上是通信之“道”进化的另一个方向,由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向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演化。
《通信简史》中提到,现存的信息界其实正存在着两朵乌云——通信网络传输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存储能力的都即将到达极限,如果不解决这两朵乌云,通信技术或许将停滞不前。
或许也正是因此,作者拿出了一整章来讨论未来可能的通信技术发展,比如目前火热的量子通信。
这种展望实际对于科普书籍来说尤为重要,它会启发读者去思考那些书中没有的,现存世界没有的想法,新的科学往往从这种遐思之中诞生,一旦缺少了这部分,科普书反而就同教科书一般无趣了。
“若本书能使读者相信‘原来通信的万里长征才刚起步’,那么我们就非常高兴了。”作者提到,在自然界长达38亿年的通信历史面前,人类区区百年的现代通信史还远没有“登峰造极”。或许更多的人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引领通信技术新一轮的变革。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