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定罪问题上的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统计学上,第一类错误又称拒真错误,是指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正确的假设,其概率通常用α表示;第二类错误是指在进行假设检验时,原假设不正确,然而接受了原假设的错误,其概率通常用β表示。简单概括,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就是“错误地拒真”的概率,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就是“错误地存伪”的概率。

图示中,H0为原假设,H1为对立假设,蓝线为阈值设定,检测值落在蓝线右边拒绝原假设,检测值落在蓝线左边接受原假设。图中α阴影部分表示,本应被接受的样本遭到了拒绝,即“拒真”;图中β阴影部分表示,本应被拒绝的样本得到了接受。

α与β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将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的概念,移到法律层面的有罪与无罪界定上。H0原假设是,嫌疑人有罪;检测值可被定义为证据的有效程度,可以理解为综合得分。第一类错误就是,本应被判有罪的嫌疑人,被认定为无罪;第二类错误是,本来无罪的嫌疑人,被判定为有罪。

阈值线向右移动表示,很少的有罪嫌疑人被放过,但同时更多的无罪者被判为有罪;阈值线向左移动表示,更多的有罪嫌疑人被放过,但同时更多的无辜嫌疑人不会被错误地定罪。

为什么要放过有罪的人?是为了让更少的无辜者不被错误地定罪,这从上面解释的统计学上表示得很清楚了。

我们没有相关的数据,现实中是α大于β,还是β大于α,甚至于两者几乎相等,这个数据很难统计,而且即使统计到了也不好判定其可靠程度。

接下来,我们深入一点讨论,为什么全世界都在提倡疑罪从无?很多人说让罪人得到惩罚和让无辜者不被判罪同样重要。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目标函数了。你的目标函数是什么?

目标函数是,让犯罪者一定得到惩罚,那就把α调小,“嫌疑人有罪”这个“真”,被错误地拒绝的概率非常小;

目标函数是,让无罪者一定不被错误地处罚,那就把β调小,“嫌疑人无罪”这个“伪”,被错误地保留的概率非常小。

一般情况,目标函数设在两者之间,“让犯罪者得到惩罚”和“让无罪者不被错误地处罚”,都作出一些让步,两边保留一些小概率情况。

大部分社会的目标函数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人身安全和自由的权利,数学上可以定义为∑(安全+自由),即所有人安全和自由之和。犯罪分子破坏了一个人的安全,这是既成事实;这时该如何处理,才能让目标函数值最大?

如果置之不理,这个犯罪分子很可能会继续破坏其他人的安全,因为行为有成为惯性的可能——他会破坏第二个、第三个人的安全或自由,让目标函数值减小得更多;如果限制其自由,那就减少了他一个人的自由,减少的值相对于破坏更多的人安全和自由要好很多。权衡利弊,限制其自由,是让目标函数值最大化的最好选择。

所以笔者说,刑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犯错的人无法再犯错、不敢再犯错,是为了震慑其他可能去犯错的人。惩罚不是目的,保护更多的人不受伤害才是目的。

“疑罪从无”的道理就是,被伤害是既成事实,目标函数已然减小;如果对嫌疑人判罪,目标函数会进一步减小,而其危害性是不确定的——所以需要法官判断其犯罪的可能性和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如果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乘以受伤害的人的数量大于其本身,即期望值大于嫌疑人自身,他就很可能被判罪,从而限制其人身自由——有更大可能保护其他的人。

当嫌疑人死亡时,刑事案件也会终止审理。道理是什么?犯罪分子死亡,是既成事实,已经造成目标函数的减小了;当犯罪分子死亡了,他本人无法再伤害其他人,从而造成目标函数值进一步减小;对其宣判对于目标函数产生的价值较小或者没有——人们一般会认为“恶人有恶报”,而不会认为“恶人得到了法律的惩罚”,威慑作用小很多。

- THE END -

如果你觉得文章很棒,对你有所帮助或启发,可以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一麾(ID:gongzhonghaoyihui),订阅更多的优质原创推文!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623A002KN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