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路,每件事也有每件事它们自己的逻辑。
前者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过程,后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不同事情的从0到1,从1到100,遵循的底层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信息、骚乱和成功,这三者的形成路径就完全不同。
信息的扩散,以前靠中心化的媒体,比如以电视和报纸,当一个广告,一个事件想要传播的时候,第一次覆盖人数往往是最多的,第二第三次就少了一大半了,也就是前三次能覆盖理论极限的80%以上人群。
如果扩散有一个曲线,那么必然是先急剧增高,最后趋于平缓,最后一条直线,因为到了一定时间后还无法接受到信息的人,概率上也许就永远接受不到了。
而到了网络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去中心化以后,这扩散的路径就变了,一条新闻,一个广告往往从零零散散的个体出发,然后因为口碑,因为传播的病毒系数从而开始发酵,直到有一天突然爆发,然后人尽皆知,扩散到所有的目标人群。
这时候再去画这个曲线,刚好和上面的曲线反过来,先是以一条平缓的曲线,缓慢的增长,然后到达一个引爆点开始爆发,指数级的覆盖,最后达到中心化媒体时代一样的覆盖基数。
甚至因为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一样,去中心化的扩散方式,能够触达人群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高于中心化媒体时代,毕竟以前不一定人人都有电视机,但是现在人人肯定有手机,有微信。
电视报纸的广告,前三天的覆盖率基本上可以推算出总共的人群有多少,但是社交媒体时代,能传播多广,能否熬到引爆点,完全靠病毒系数——一个人愿意帮你传播的意愿进行量化后的一个指标。
一个病毒系数是2的信息,说明每一个人进行扩散以后,能传播到两个人,两个人变成四个,这种指数级的扩散可以让一件事情短短时间刷爆朋友圈。
这就是信息扩散的两种逻辑。
那么情绪呢?比如一些骚乱,当群体的情绪开始不稳的时候,从一个带头人,到一群人跟随,最后变成万人骚乱事件,这又是如何扩散的呢?
情绪的背后也有一个“病毒系数”,那就是每个人的响应阈值,有的人响应阈值很低,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他就会跟随,而有的人持观望态度,至少100个人站起来了,他才会加入进去。
那么一场骚乱的关键,就是从0到10000,每个关键阈值数字的人都不能少。
比如一群人里,有9个是阈值为1的,剩下990个是10的,那么9个人站起来爆发以后,因为达不到10,剩下990个就加入不进来,自然骚乱就爆发不起来。
在比如所有人都是2以上的,而人群里只有一个人是0的暴脾气,那么这场骚乱从一开始就缺乏一个起爆点。
信息和情绪的扩散,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开始、过程、引爆都需要关键元素的配合,它们满足一定的规律以后,才可以达到引爆的目的。
但是有些事情,开始就可能决定了结局。
比如我们经常拿来举例子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件事,这里的“比”并不是否定努力的重要性,而是在同等努力的前提下,选择这个开头,直接决定了结局。
这一类型事件我们可以用一个极简的实验来阐述,那就是波利亚罐。
一开始罐子里只有一个白球,一个黑球,但是当你摸出一个球以后,就得放回去两个一模一样的球。
也就是当你摸出一个黑球,就得放回去两个黑球,这会造成什么呢?
那就是你摸到黑球的概率,从一开始的1/2,变成了2/3,如果第二次摸出来还是黑球,那么再放回去两个黑球以后,黑球被摸到的概率就会变成3/4。
因为第一次的选择,慢慢的变成一种路径依赖,最后黑球的胜算越来越大,直到决定结果的99.9999%。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讲的是开头,而路径依赖讲的是过程。
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惯,一个公司成功以后很难再次颠覆自己去创新?
就是因为一开始的习惯,公司一开始的成功就是黑球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波利亚罐,如果你想要改变这个习惯,想要再次创新,就必须一次,两次,三次的摸到小概率的白球,才能一点点扭转这个概率,直到黑白持平,甚至超过黑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改变一个习惯非常的痛苦,让一个人抛弃路径依赖,重新开始会如此之难的原因。
这也是很多宿命论背后的概率真相,不是我不想改,而是每一次选择的背后,是我们大脑里那些长期积累起来的黑球在作怪呀。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