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做出正确选择,紧急派遣官员来华磋商,中方恢复芯片出口。
2025年11月8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豁免此前针对荷兰安世半导体的出口管制,恢复向欧洲汽车行业供应关键芯片。这一决定让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紧张局势稍有缓解,但其背后却是中欧之间围绕芯片供应链展开的一场复杂博弈。就在几天前,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卡雷曼斯还强硬指责中国企业不服从管理,并威胁停止对华供应晶圆。然而,荷兰态度的急转直下,反映了国际供应链中的深层次依赖与利益纠葛。
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5年初,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运营权。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暂停对外芯片出口,全球汽车行业随之陷入恐慌。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汽车芯片领域的重要供应商,其生产链中70%的芯片封装和测试环节在中国完成。欧洲汽车制造业对安世的依赖程度极高,尤其是德国的大众、宝马等知名品牌。安世的出口中断,直接威胁到欧洲汽车行业的稳定。
面对荷兰的强硬姿态,中国商务部迅速采取反制措施,暂停芯片出口,并明确指出,责任完全在于荷兰。商务部强调,恢复出口的前提是购买方必须承诺仅将芯片用于民用用途。中方的反制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也迫使荷兰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德国汽车行业的巨大压力最终成为荷兰态度转变的关键。作为欧洲汽车制造业的领头羊,德国企业的恐慌直接影响了欧盟的整体立场,促使荷兰经济事务部紧急派遣官员来华磋商。
荷兰的服软并非偶然。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早已形成深度绑定,荷兰虽然拥有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ASML,但其晶圆生产后仍需依赖中国的封装和测试环节。根据美国自己的预测数据,到2029年,中国还将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占到全球成熟制程芯片50%左右的市场,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荷兰的选择既是出于经济压力,也是为了避免进一步恶化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分析人士指出,荷兰可能会放弃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并对闻泰科技作出经济或声誉层面的补偿。
此次芯片博弈凸显了国际社会在技术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未来,中欧双方的合作将直接影响全球汽车行业的稳定与发展。对于荷兰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外交考验,更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国际角色的机会。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次芯片博弈无疑是一场捍卫技术主权与经济利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