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拖曳着巨大的橙色焰尾,稳稳托举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
在经过助推器分离、火箭分离、整流罩分离、太阳帆板展开等一系列既定动作后,箭体破云升空,冲出大气层,成功进入太空!
本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十七次发射任务,也是空间站运营阶段的又一次常态轮换,第六次载人飞行。
这次任务相比此前多次任务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更快了!仅仅3.5小时,飞船绕地球飞了2圈就要精准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宫空间站完成快速交会对接。
这个刷新纪录的时间,比以往的6.5小时模式再度缩短,标志着我国载人交会对接控制技术再次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然而,当全国观众在屏幕前为“3.5小时”惊叹时,有人却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更微小、却耐人寻味的细节——三位航天员出征时,手上没有拎那只熟悉的“小箱子”了。
过去的出征仪式中,无论是神舟十号还是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出征时总是一手行军礼,一手提着那只灰白色的小箱子走上红毯。
可和神舟二十号乘组出征时一样,这次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也没有在“飞天前”带着“手提箱”出来,而是两手空空就坐上了前往发射塔的转车。
“箱子去哪了?”
事实上,我们常说的“手提箱”并不是用来装航天员手机、钥匙等生活用品的包包,它的专用名称应该叫作:便携式航天服通风装置。
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帮助航天员维持服装内的循环通风,是航天员维持身体舒适感的“支持系统”。
航天出征仪式到火箭正式发射一般有3小时的时间差,而航天员更是在数小时前就提前穿好了航天服。
这种服装在地面使用时穿脱并不方便,而且密封性非常好,极易聚集热量和水汽,虽然航天员身上穿着液冷服,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可难免也会有闷热、憋气、潮湿感。
因此,过去每次出征前,航天员都需要携带那台外接通风设备,也就是“小箱子”。
它通过风机、滤网和导管,将外部空气输送入航天服内部,再把潮湿热气排出,维持舒适的微气候。
可以说,它是航天员登舱前的手持“小空调”。
当然,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也通过其他方式优化了通风系统,改进型的舱内航天服通过系统级优化,已经将原本独立的外部通风模块,成功集成进航天服本体之中。
这意味着以后的出征仪式中,或许航天员再也不会重新拎起这个小箱子了,也不用在腾出一只手“拎着空气走”了。
当然,这只是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众多“微革命”中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从神舟十二号开始,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常态化运营期,飞船、火箭、空间站之间的匹配度、自动化水平与运行效率都在不断提升。
神舟九号时,我国还在验证人工干预的方式来实现神舟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得交会对接流程,可如今,飞船自主导航系统已经精度极高,完全可以自主实现。
这次神舟二十一号所采用的“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就是这一能力的集中体现。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速度的突破,更是一种系统工程的成熟表现。
要实现更快的对接,飞船必须具备极高的轨道计算精度与推进控制能力,同时地面测控网络和空间站交会系统也要协同升级。
绕行2.5圈、两次变轨、两次窗口计算,每一步都精确到秒级!任何一步偏差,都可能让两艘航天器在几百公里高空中“擦肩而过”。
如果说6.5小时模式是绕地球4圈、步步验证的“安全模式”,那3.5小时就是砍掉冗余、直奔主题的“极速模式”。
必须在飞船发射后,第一时间锁定目标,快速“捕获”,把每一段飞行轨迹、每一次姿态调整都压缩到极限。
技术升级的背后,还有人。
这次执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被认为是“为3.5小时模式量身定制”的黄金组合。
张陆曾执行神舟十五号任务,熟悉空间站环境;武飞有工程师背景,精通飞船设备与故障处理;张洪章是科研专家,负责空间实验安排。
极速对接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心理定力与临场判断,他们这个年轻组合,兼具资历、经验和技术实力,3.5小时快速对接对他们而言自然是压力最小的。
随着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奔赴太空,中国空间站上已经劳碌工作了188天的神舟二十号乘组也即将返回地球了。
指令长陈冬、航天员陈中瑞、王杰——三人,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全部预定任务,还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单次任务最长驻留纪录。
很快,神舟二十号乘组将在凌晨3点左右完成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在轨见面,开始又一次“太空会师”同框。
这半年时间里,神舟二十号三名航天员完成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在轨任务!乘组共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和7次载荷进出舱操作。
就连问天实验舱上规划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也是在神舟二十号乘组任务期间实现的,为空间站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除此之外,他们3人还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材料科学、航天医学等方向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阶段性成果。
成绩不可谓不亮眼!
眼下,神舟二十一号发射,也预示着新的任务周期即将开始,按照我国载人飞船“发一备一”策略,神舟二十二号将进入值守备战状态。
神州二十二号预计将在明年4月发射,我国载人工程办公室已经发布了最新消息,明年的2次神舟任务很大概率会有国外宇航员或者港澳航天员首次执行任务。
而我国新型载人飞船——梦舟飞船首飞任务标也已经开始征集,明年也有望首飞!
2025年的载人航天发射已经圆满收官!2026年将会有哪些新突破,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