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秋风,轻拂过东风航天城的一草一木。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护航这次飞天之旅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已经陆续到岗忙碌。
火箭发射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很高。科技人员李宗刚正紧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此时,发射场周边的气象观测站、雷达等探测设备不间断运转,像一张精密的“天网”,捕捉着每一丝气象变化,将戈壁的风、云、沙尘,都变成能读懂的“航天密码”。
李宗刚正在调试设备
“深秋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我们要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捕捉气象环境的瞬息变化,在全体气象保障人员的大力协同下,找到最安全的‘发射窗口’。”李宗刚说,早在任务启动前3个月,他们就开始对覆盖发射场周边百余公里的近百套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为发射提供全方位的精准气象数据。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加注岗位科技人员张跃扎根加注一线19年,与管路、阀门、燃料打交道是他的日常。“我一直记得第一次走进加注厂房时,师父对我说:‘咱们手里的活,连接着火箭的安危,连着飞天的梦想,不管多仔细都不为过’。”张跃说,加注岗位既要精准控制不同类型燃料的加注压力、流量和总量,又要实时监控数十个管路的接口、阀门状态安全,还要应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处置,不容有失。
这次,张跃一如既往,为被誉为“神箭”的长二F火箭的飞天护航。任务当天,他早早就抵达了工作岗位。“哪怕流程走了上百遍,每次都得像第一次那样认真。”每逢任务到来,张跃都会提前两小时到岗,根据检查清单逐一核对。他把19年来总结的操作技巧、故障排查方法,一笔一画写成厚厚的工作笔记。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他保持着上百次加注任务“零差错”的纪录。
张跃开展火箭加注工作
24小时值守、52个村镇的奔走、8万余公里的护线里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信护线分队的队员们,也忙碌在各自的执勤岗位上。过田埂、爬土坡,他们每天驱车上百公里、徒步数小时,无论是村落旁的架空杆路,还是乡野耕田下的地埋光缆,每个村镇的线路走向、环境隐患,都涵盖在他们的监测范围中。
“护线不能怕麻烦,多停一次车、多走一段路,就能多排除一个隐患。”该分队队员说。除了人工护线任务,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能通过分析沿途图像信息,及时发现潜在威胁,为航天通信筑起双重防线。
任务发射前5小时,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载荷终于“登船”完毕,空间应用系统正在对各模块进行最后的装载确认。这段时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与30多位团队成员一起,在发射场协同工作,护航“小鼠航天员”飞天。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单位,研究领域也各不相同,他们要在有限的场地、有限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完成小鼠的生理检测和行为学实验,后续还要将部分小鼠解剖,获得不同组织器官的生物样本。为了让小鼠样本管理规范有序,团队建立了一套样本的“身份证系统”,每一份样本的取材、标记、储存、运输各环节都有严格记录。
与此同时,上千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和观众,已经陆续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附近,静候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出征。
从神十五乘组到神二十一乘组,时隔两年多,已成长为乘组指令长的张陆将重返“天宫”。即将成为目前执行飞行任务最年轻中国航天员的武飞,从地面“造星”到上天“摘星”,将在轨发挥他熟悉真空环境和空间站设备状态与技术原理的优势。张洪章则将带着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上太空,并完成好各项在轨空间科学实验任务。
“出发!”
“是!”
简洁有力的口令,就是出征的号角。3名航天员微笑而坚定地迈步,踏上征途。
“5,4,3,2,1,点火!”
又是一声铿锵的口令。现场观众与0号指挥员齐声倒计时,千万名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奋斗足迹,汇聚成火箭划破夜空的明亮尾焰,绘就神舟二十一号飞船的飞天征途。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