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全球半导体格局生变?中国光刻胶突破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家在光刻胶领域取得了全球级的重大突破。据科技日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团队及合作者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这意味着全球半导体工业困扰数十年的“黑匣子”被中国人打开了。

别小看这一层薄薄的光刻胶,它是芯片制造中最关键、最神秘的一环,一旦掌握不准,电路图案就会模糊、偏移、报废。可以说光刻胶是芯片制造的“光刻机的眼睛”,没有它,再精密的光刻机也画不出纳米级的电路图案。而它在显影液里的运动,几十年来谁也看不清、摸不透,全球工厂靠试错堆经验,先进制程的良率被死死卡住。

直到这次,北大团队用分辨率优于5nm的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拍下了光刻胶分子在液体中的运动全景照片。注意,这是世界首次,他们让整个显影过程从“猜”变成了“看”。这是什么概念?过去我们造芯片像蒙着眼睛修钟表,现在第一次看清了每个分子怎么动。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产业层级的质变。

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在光刻胶工艺优化领域的技术垄断。此前,全球仅日本 JSR、美国陶氏化学等少数企业掌握先进光刻胶的工艺调试核心技术,我国企业需支付高额专利费。而此次自主研发的方案,不仅实现了技术自主可控,更在缺陷控制效果上超越国际同类技术——日本某企业的最新方案缺陷降幅约90%,我国团队的99%降幅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随着该方案的推广,我国先进制程芯片的产能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为高端芯片国产化提供有力支撑。

光刻胶的突破,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我国基础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从“863计划”布局高分子材料,到“十四五”重点攻关光刻胶,再到彭海琳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微观结构研究,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坚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fMgss_tiEEg0MAmGjEsvOX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