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惊人发现:辐射区微小蠕虫已经进化到可以在辐射中生存下来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是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事件之一,这场灾难使得周边地区对人类而言变得荒凉,但生命并未因此绝迹。有意思的是,将近 40 年后,进化似乎创造了一种抵御致命辐射水平的防御机制。

纽约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揭示,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内,一种微小的蠕虫不仅存活下来,而且蓬勃发展。这项新研究发现,这些蠕虫的基因组并未受到长达 38 年的慢性辐射的损害。这一发现挑战了我们对辐射对生命影响的现有理解,同时也为人类 DNA 修复自身能力提供了潜在的见解。

在切尔诺贝利禁区收集的蠕虫

研究团队将焦点放在线虫身上,这些小蠕虫具有直接的遗传结构和快速繁殖的能力,使其成为研究基础生物过程的理想对象。科学家们进入了切尔诺贝利隔离区这一限制区域,收集了来自不同辐射水平地点的线虫样本。共收集了 298 个野生线虫分离株,涉及多种底物,如腐烂的水果、土壤、落叶等。收集地点的环境辐射水平范围非常广,从对人体无害的每年 2 毫西弗(mSv/y)到危险的 4,786 mSv/y。在已培养的线虫分离株中,全部属于杆状线虫目。其中,Oscheius tipulae(奥氏线虫)是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采集到的最丰富的物种。

与许多人的预期相反,这项研究在切尔诺贝利蠕虫的 DNA 中没有发现辐射损伤的证据。研究团队对 20 个 O. tipulae 菌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组装。他们特别检查了隔离区蠕虫的基因组,以寻找染色体重新排列的迹象,因为电离辐射可能导致 DNA 双链断裂。结果显示,与参考基因组相比,除了一个非切尔诺贝利菌株(来自澳大利亚的 DF5111)在第五条染色体左臂上有一个 2 Mb 的倒位外,没有检测到染色体重新排列的证据。

原以为:来自更高辐射环境的蠕虫在近期历史中可能积累了更多突变,但分析发现,蠕虫的平均相对突变获取与收集地点的环境辐射水平没有显著关联。

这表明,切尔诺贝利的环境辐射水平可能并未超越这种线虫群中现有变异所能承受的生理极限。研究人员强调,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切尔诺贝利是安全的,更可能说明线虫是非常有弹性的动物,能够承受极端条件。由于无法确定收集到的每条蠕虫及其祖先在过去四十年中暴露于隔离区的时间长短,因此无法确定具体的暴露水平。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j1kPNbkzLuLtYbZClbMLkY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