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回锅肉,端上桌时还滋滋作响,却是昨天在中央厨房就做好的;
整屋的定制柜,看上去高端大气,内里却用的是廉价颗粒板。
这两个场景看似不相干,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消费者都在为“看不见的品质”买单。
最近,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风波”刷屏网络……老罗一句:
“西贝的菜,一股隔夜味儿”,
直接让西贝老板贾国龙跳起来要起诉,还信誓旦旦地说:“我百分百保证,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
~
结果呢?
西贝开放后厨直播,却被眼尖的网友发现:
台面上没油瓶、没盐罐、连把像样的菜刀都没有;
炒菜全程像是在“加热”而不是“烹饪”。
更有记者发现,“儿童餐专用拇指玉米”“南瓜蛋羹”的半成品食材,包装上还印着西贝旗下食品公司的logo……
全屋定制商家说了:
颗粒板的颗粒,是不是木头打碎的?
那它本质是不是实木?
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它是实木颗粒板?
好像也没毛病。
但是,无论预制菜,还是实木颗粒板,
这些产品本身并没有原罪!
那问题出在哪?
---
预制菜与颗粒板,相似的发展逻辑
预制菜之所以大行其道,背后是餐饮行业对标准化和效率的追求!
根据调查,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高达80%以上,因为预制菜,能在企业连锁扩张时,完美解决厨师流动大、各门店出品口味差异大、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同样,为什么全屋定制行业中,大中小品牌工厂都热衷于颗粒板呢?
因为成本低、加工效率高、适合规模化生产,且没有太多售后之忧,这样才能承接品牌几百上千家门店的订单。
﹉
认知落差,消费者权益的盲区
还是那句话,产品不是原罪。
这场“罗西风波”的焦点,在于双方对“预制菜”的理解不同。罗永浩从大众消费者体验出发,认为有“预制菜口感”(如隔夜菜味)即为预制菜。
而西贝根据国家相关通知,区分“预制”(提前加工)与“预制菜”(成品加热),自称属于前者,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这就像全屋定制中,商家说“实木颗粒板”“实木免漆板”……消费者听到的重点是“实木”,但产品实际上却是“颗粒板”,不同人群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认知落差。
无论是餐饮还是定制行业,消费者都有权知道他们购买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材料、什么工艺制作的。
﹉
如何辨别,业主的保险策略
那么,作为消费者,如何避免花冤枉钱,确保得到真正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呢?
1、选择透明化的商家。
罗永浩在直播中称赞老乡鸡,因为老乡鸡明确标识了哪些是预制菜。
同样,优秀的全屋定制企业会明确告知客户使用的材料类型、品牌、工艺和来源。
2、查看材质、环保等级、授权证书等。
正规厂家提供的人造板材必须有检测报告,标明甲醛释放量等级和物理性能指标。E0级、ENF级是较高标准,购买时务必要求商家提供相关证明。
3、亲自下场考察。(重中之重)
老话说:
“看戏不看后墙,下饭店别看厨房”
啥意思呢?
下饭店你要看后厨,就没胃口吃了。因为大多数小饭店后厨都是各种脏乱差。
本来以为“西贝”这种大品牌餐饮,后厨开放能力挽舆论狂澜,但效果却适得其反……想自证,却越描越黑,完全是领导者盲目自信带来的反噬!
不过,真正负责、靠谱、接地气的定制企业,一定欢迎你去考察工厂、考察门店、老客户家,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
做的不好的怕你看,做的好的怕你不看!
没有调查就没法了解真相。
看完以后,作为消费者就能更直观的感受到哪些人是吹牛,哪些是真有实力?也能最大程度消除彼此之间的认知差异。
行业未来,透明与诚信是关键
餐饮可以工业化,但不能失去人味。
同样,全屋定制可以规模化生产,但不能失去对品质的坚守。
罗永浩说得好:“不是预制菜不对,而是不能使用预制菜让消费者不知情。”
同样,我们不是反对使用好品质颗粒板,而是反对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混淆概念的行为。
在我们全实木整木定制圈,也常有用颗粒板贴皮当做纯实木卖给消费者的案例,完全失去商业底线。
不过,相信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监管,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业将越来越规范。
但作为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选择透明、诚信的商家,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可靠方式。
---
结语
真相总会大白。
选择那些敢于公开流程、明确标注材质、提供保障的商家,就像选择明火现炒的餐厅一样,虽然同样多花一些钱,但换来的却是真材实料和心安理得。
美食的味道,不应该由预制菜定义;
家的品质,也不应由“来源不明、环保堪忧”颗粒板来决定。
以上。
我是厂长,一个做了14年全实木定制的家居人。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所有热爱生活的业主,打造舒适、健康的居家环境。
作者:厂长。家居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