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深圳科学家研发出“神经蠕虫” 直径196微米、可在颅内自由游走,标志脑机接口技术迈入动态时代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李丽)“这一成果标志着生物电子学领域的重要突破,让传统被动固定式植入电极首次迈向可主动控制、智能响应、与生物组织协同运动的新阶段。”9月17日,深圳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刘志远、韩飞团队,联合深圳先进院徐天添团队及东华大学严威团队,历经5年协同攻关的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

在脑机接口等系统中,电极是链接电子设备和生物神经系统的核心界面传感器。然而,当前植入式电极均为“静态”——植入后只能固定位置采集信号,还易在免疫反应中失效,严重制约脑机接口应用发展。

这一困境现在迎来突破。项目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如头发丝般纤细的神经纤维电极神经蠕虫(NeuroWorm)——其直径仅196微米、柔软可拉伸且能自由驱动,更首次提出脑机接口“动态电极”的新范式,打破植入式电极的“静态”传统,为脑机接口电极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新方向。

徐天添表示,团队首次将磁控驱动技术用于植入式电极,也为磁控微纳机器人领域提供宝贵经验,有望应用于早期植入式医疗设备,为动态监测生理信号提供新方案。

脑机接口分为非植入式、半植入式与全植入式,其中全植入式因电极可直接与神经元“对话”,具备更高监测精度与更丰富功能。但传统植入式电极无法动态调整位置,也不能响应周边环境变化。为此,刘志远与徐天添团队决定探索新路径:在柔性电极中引入微小磁性组件,借助外部磁场让电极植入后仍具备“动态”特性。

经过5年攻关,团队不仅制备出拥有60个独立分布通道的纤维电极,还在电极一端加装微小磁头。结合高精度磁控系统与即时影像追踪技术,电极可在体内自主调控前进方向,稳定记录高质量生物电信号——既能在兔子颅内“游走”、主动更换监测目标,也能通过微创植入技术,在大鼠腿部肌肉内稳定工作超43周,且植入后一周内可每天变换位置监测,为外周神经监测打开新思路。

刘志远则提到,电极植入后的免疫排异与长期稳定工作仍是挑战,“如何实现电极与人体组织更好融合、提升信号读取精准度,需要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未来,团队还将深入研究动态柔性电极与“活性”主动响应型柔性电极,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发展。

据悉,该研究不仅为纤维器件制备提供新思路,更将成为脑科学研究、神经调控、脑机接口、人机协同等领域的新工具。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Fa0mV7ejDd29GulaaWQ6q_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