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物体有异常的动力学行为,比如非引力加速,以及亮度突变和与其尺寸不相称的轨道特征。
1991年,天文学家发现在与地球相邻的伴飞轨道上,有一个非常小非常暗的物体。当时很多人怀疑它的自然属性,认为它是外星人派来监视地球的探测器。
讨论是严肃的,有很多科学家参与了进来。核心原因在于这个直径只有10米的物体表现出了异常的动力学行为,比如非引力加速,以及亮度突变和与其尺寸不相称的轨道特征——它很小,照理不可能在这样的轨道上停留太久——这似乎不得不让人怀疑它是技术的产物。
这个被称为1991 VG的物体后来远离了地球。2017年它第二次接近,然后便再度远离,消失在深空里。
虽然众说纷纭,但今天的主流观点认为,1991 VG其实是地球的一颗“准卫星(Quasi-Satellite)”。
“准卫星”本质上是小行星,属于“近地天体(Near-Earth Objects)”。事实上,自那以后人们陆陆续续发现了很多这样的“准卫星”。它们现在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阿朱那(Arjuna)”,共同构成了一个所谓的“阿朱那”次级小行星带。
这些小行星其实是在和地球几乎一样的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当它们和地球距离很近的时候,就会受到地球引力影响,暂时停留在地球附近,甚至能够环绕地球飞行一段时间。
这也是它们被称为“准卫星”而不是“卫星”的原因。因为虽然这些小行星与地球的运动同频共振,却并未受地球引力的永久束缚。如果“阿朱那”小行星进入环地球轨道,就会成为地球的“迷你卫星”,但也并非永远如此。2024年发现的“阿朱那”2024 PT₅一度被地球俘获,甚至还有与地球相撞的风险,但后来它便脱离了地球引力的掌控。
“准卫星”也不是永恒的,它们在地球附近徘徊一阵后,也会远去。当前地球附近已知的“准卫星”至少有7个,它们是2004 GU₉、2016 HO₃(Kamo‘oalewa)、2006 FV₃₅、2013 LX₂₈、2014 OL₃₃₉、2023 FW₁₃,以及2025 PN₇。
这其中2016 HO₃(Kamo‘oalewa)是目前已知最稳定的地球准卫星之一,预计还能伴随地球数百年——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它有可能是月球遭到撞击后进入太空的一块碎片,中国的“天问2号”还有针对这块碎片的探测计划;而2025 PN₇是最近才被发现的。
和许多“准卫星”一样,2025 PN₇不会一直伴随在地球身旁。事实上,2025 PN₇能够被称为地球“准卫星”的时间相对短暂。据预测,它的这一身份可能只能维持大约128年。轨道参数的微妙变化,最终将导致其脱离与地球的共振,进入“特洛伊”或马蹄形轨道。
参考
Earth Has Another Quasi-Satellite: The Asteroid Arjuna 2025 PN₇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articles/earth-has-another-quasi-satellite-the-asteroid-arjuna-2025-pn7
Meet Arjuna 2025 PN₇, the Newest Quasi-satellite of Earth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515-5172/ae02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