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完全自主研发!国产核磁共振量产,外媒:美“坐不住”了

导读:完全自主研发!国产核磁共振量产,外媒:美“坐不住”了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我国刚刚宣布“达成核磁共振部件100%完全自主研发”,这也让美“坐不住”了,不少美国媒体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大肆炒作所谓的“氦气断供停机论”。他们宣称,只要切断氦气供应,中国的相关设备就会陷入停摆状态。

核磁共振技术,凭借其能够清晰呈现脑神经、神经系统等人体内部状况的卓越能力,宛如一面“照妖镜”,让心脏等人体器官的细微情况都无所遁形,已然成为现代精准检查领域的关键环节。

然而,这一为众人所熟知的先进技术利器,其国产化进程却可谓是充满波折、跌宕起伏。

01.从3200万降至260万,国产核磁共振突围

核磁共振被誉为器械工业的璀璨皇冠,它融合了物理学、材料学、电气自动化等多学科的顶尖成果,其上下游零部件数量多达上万个,技术门槛之高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西门子、飞利浦、GE这三大巨头几乎垄断了全球磁共振市场。一台进口设备的价格动辄千万起步,受此影响,我国核磁共振设备人均保有量仅为8台/百万人,与美国的39台/百万人相比,存在着显著差距。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便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主研发。然而,由于诸多技术壁垒以及外部压力的制约,研发进展相对迟缓。直至2013年,我国科研团队逐步突破超导磁体、射频线圈和成像算法等关键技术封锁,成功推出首款1.5T国产核磁共振设备。这一成果将原本售价高达3000多万一台的设备价格大幅压低至不足300万,令海外市场为之震惊。

2025年,联影推出全球首款一体化CT - linac以及超大孔径3.0T磁共振等新型设备,实现了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影像效果。其产品累计出口至全球70多个国家,覆盖1.37万家机构。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已不再仅仅是追随者,而是成为了推动全球高端制造发展的新兴力量。

02.美媒炒作“氦气断供”,让大陆设备停摆?

眼见我国核磁共振技术崛起,部分美国媒体开始大肆渲染“只要美国切断氦气供应,中国相关设备就会陷入瘫痪”的言论。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了解,核磁共振设备内部的超导磁体,需在极低温环境下才能维持超导状态,而液氦是最为理想的冷却介质。目前,全球氦气总储量约为51.9亿立方米,美国、卡塔尔、俄罗斯等国掌控着绝大部分储量,中国氦气储量仅占2.1%。2021年,中国氦气进口依赖度高达95%。

然而,美国媒体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早已未雨绸缪,通过实施多元化进口策略以及进行国内产业布局,逐步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程度,目前对美国的进口依赖度已不足10%。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积极探寻替代技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成功研发出10T无液氦超导磁体,这一成果极大地降低了氦气断供所带来的风险。

实际上,在中国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庞大市场规模的双重作用下,任何企图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计划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盾构机、航空母舰、高精度机床等被誉为“工业明珠”的高端装备,均在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实现国产化。

或许是看到了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和市场优势,许多国家纷纷主动解除所谓的封锁,积极融入中国市场,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前不久,黄仁勋罕见来华开展商务活动,一反常态地主动推销此前被禁止的H20芯片。这充分表明,只有认清现实、积极开展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而动辄采取断供、封锁等手段,最终只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

03.中国制造,扬帆领航!

可以断言,国产核磁共振设备实现量产,绝非仅仅是一次技术领域的突围,更是在国家公平与战略层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往昔,一台进口核磁共振设备的价格动辄高达3200万元,而如今国产设备的价格已降至260万元,成本降低了九成之多。这使得全国的县级机构乃至乡镇都具备了购置能力,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在医疗设备配备水平上的差距。曾经民众抱怨单次检查费用高达数百元的状况也将一去不复返。

如今审视,美国媒体大肆炒作的“氦气停机论”,不过是其别有用心地渲染风险之举,全然忽视了我国在多元化进口、自主生产以及技术替代等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事实上,唯有坚定不移地走自立自强之路,充分发挥自身产业技术优势,方能真正冲破外部封锁,让科技成果广泛惠及千家万户。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Vc0E7-Xx9g3yYjMv1yFOZa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