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对此,西贝客服人员表示,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另外,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CEO贾国龙针对罗永浩“西贝使用预制菜”的吐槽公开回应,手持后者用餐菜单还原场景,强调西贝无一道菜是预制菜,直言事件严重损害品牌商誉,明确表态“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面对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将起诉自己的声明,当晚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连发数文反击。他逐条驳斥贾国龙说法,并发布十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 “真凭实据”。
罗永浩将这场争端的目标,拔高到了推动行业进步和立法完善的层面。他重申最初的诉求:“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并表示,无论官司结果如何,他相信整个事件都将“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作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这并不是罗永浩第一次对预制菜发声。
去年11月,罗永浩就在微博发文称:“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卖预制菜并且不注明的,本质就是欺骗。即使真的做到了宣传的‘安全美味’,它也是欺骗。”
在业内人士看来,该事件或冲击西贝品牌,其背后也折射出消费者与餐厅对“预制”的定义分歧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价比的顾虑。
事实上,在此次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事件中,“预制菜”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长久以来,业内对预制菜并未有统一的标准定义,相关标准多是由地方和行业制定的,但各地标准并不明晰,但凡能够跟预制菜沾上边的,几乎都叫作预制菜。即使国家已经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的范围进行了划定,但在消费者眼中,中央厨房配送的菜肴、净菜等预加工食品仍会被消费者认定为预制菜,从而引发反感和抵触情绪。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家普遍更接受现炒现制的食品,而对于预加工的产品有天然的抗拒。大部分餐饮商家选择预制菜,都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满足标准化需求,从而在压力逐渐增加的餐饮行业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发展空间。然而预加工食品的口味劣势和在消费者心中的情感劣势可能会对经营带来反效果,从而导致品牌陷入困境。
而炒菜机器人等新鲜现炒方式的兴起,无疑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相对于预加工菜品的口味劣势和情感劣势,炒菜机器人的菜品制作方式无疑更符合大众传统印象中“现炒”的概念,口味也更加优秀。此外,炒菜机器人的运用也能为商家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帮助商家应对市场竞争。
以行业头部品牌芯厨师AI炒菜机器人为例,一方面能节约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提高出餐效率和稳定性,缓解商家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急速升温算法、温度逼近曲线算法、锅温补偿算法等技术的运用也让芯厨师AI炒菜机器人具备了复刻还原人类厨师厨艺技法的能力,能炒出真正具有“锅气”的美味菜肴。即使操作者是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小白,也可以通过拥有上千道菜品的云端菜谱系统一键烹饪菜肴,快速拥有大厨级别的出餐水平。
消费者对于预制菜品口味的厌弃,也可以通过预加工食材+机器人现炒的优化形式进行规避,从而保证商家在维持成本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现炒口味优势获得更大的竞争机遇,扭转预制菜以外的预加工食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负面印象。
无论是预制菜还是其他烹饪方式,消费者评判一顿饭优劣的标准,只在于好吃、健康、价格、情绪价值这几大要素能否获得平衡。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餐饮设备的普及已经成为可预见的必然,餐饮产业正经历着一场由智能化引领的深刻变革,数智化也正逐步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以芯厨师为代表的炒菜机器人的崛起,将会给餐饮行业带来新的选择,也将为广大饱受餐饮行业成本压力的商家们,带来除了预制食品外的全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