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连廊,连接起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和中国科技馆两个科普空间。在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期间,两馆以“寻初心、悦科普、探创新、向未来”4个板块为主线,推出百余场主题展览和特色活动,公众可近距离触摸、体验顶尖科技成果。
9月,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集中推出“新中国科普成就展”“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十四五科技成就掠影展”等多个专题展览。月壤样品、嫦娥六号采样密封罐、“金蝉号”智能机器人等一批重要展品,可供观众近距离欣赏。
可穿戴电子织物能将服装变为“显示屏”、月球生命罐曾搭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培育出第一片绿叶、中国空间站的“关节”——对构齿轮近在眼前……在中国科技馆,“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将一批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首次亮相的“首台套”创新科普展品。
磁控4D打印技术就是该展览首批展出的9件展品之一。“我们在3D打印的空间维度上,又加入了智能材料的响应维度,从而生产出‘有生命’的软体机器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教师李振坤轻点按钮,外观和橡胶类似的夹爪轻柔包裹住一枚鸡蛋,又在磁场的作用下瞬间变硬,稳稳将鸡蛋拿起。
刚柔变换的奥秘,在于打印夹爪所用的特殊“墨水”——在磁液中引入二维层状纳米材料开发的新型智能材料。李振坤团队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台桌面级4D打印机,将原有5至10小时的打印工艺缩减至5分钟,并与中国科技馆团队合作,将这项前沿科技转化为科普场景化体验。
“观众可以在打印机界面,随意设计自己想要的智能结构,在磁场驱动下,它们可以完成柔性抓取任务,也能‘翩翩起舞’。”李振坤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磁控4D打印软体机器人技术有望进一步扩展至具身智能、低空经济、可穿戴康复设备等领域,推动“活”的机器人融入生产生活。
此外,9月16日至21日,中国科技馆西广场将开展“广场科学大舞台”活动,全国十余家科技场馆将共同为公众呈现科普剧、科学实验、科学秀、科学音乐会等精彩内容。9月19日起,“全国科普月欢乐科学游园活动暨朝阳区科技文化生活节”将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景观大道举行。9月19日至21日晚间,中国科技馆还将举办“科学之夜”活动,多维度、多层次展示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汇共生。
中国科协表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探索“科学+文化+体验+消费”的融合科普模式,将通过百余场主题展览和特色活动,打造“全月有活动、每周有主题、天天不重样”的科普嘉年华。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