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为何人类发射探测器时总是选择“贴地飞行”,而不是直接垂直飞出?

很多人好奇,探测器为何不垂直飞出太阳系,反而沿黄道面 “贴行”?其实这不是 “绕路”,而是科学规律下的最优选择。

首先是地球自转的 “借力” 逻辑。地球赤道处自转速度达 465 米 / 秒,探测器沿自转方向(即黄道面方向)发射,能直接 “搭便车” 利用这一初始速度。若垂直发射,不仅用不上这股力,还得额外消耗燃料抵消自转带来的侧向速度 —— 就像逆着高速车流开车,既要克服自身惯性,还得 “刹车” 调整方向,会让火箭燃料消耗增加 30% 以上,大幅压缩探测器有效载重。

其次是太阳引力的 “平面束缚”。太阳系行星都在黄道面附近公转,因为太阳赤道面(即黄道面)方向,行星公转产生的离心力能与太阳引力形成平衡。探测器沿黄道面飞行时,只需对抗太阳引力的径向分量;而垂直飞行时,没有离心力 “帮忙”,每远离黄道面一步,都要额外对抗太阳的垂直引力。数据显示,飞到黄道面外 1 亿公里时,太阳逃逸速度会从原本的 42.1 公里 / 秒,额外增加 20 多公里 / 秒,相当于要多带近一倍燃料,现有火箭技术根本无法实现。

更关键的是引力弹弓的 “高效助力”。黄道面上分布着木星、土星等大质量行星,探测器可借助它们的引力加速。比如旅行者 1 号飞经木星时,速度从 11 公里 / 秒提升到 16 公里 / 秒,节省了近一半燃料;若垂直飞行,只会撞上 “空无一物” 的太空,全程只能依赖自身燃料,任务周期会从十几年延长到上百年。

最后是探测目标的 “分布需求”。人类关注的行星、小行星、彗星几乎都在黄道面附近,垂直飞出除了星际尘埃,没有任何探测价值。与其耗费资源飞向 “空荡太空”,不如沿黄道面兼顾探测与航行效率。

综上,沿黄道面飞行不是 “妥协”,而是兼顾速度、燃料与任务目标的科学选择。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VU_p3PkDCtMwdr3ZsZKGwU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