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9日消息,俄航天总裁德米特里·巴卡诺夫表示,国际空间站脱轨坠落计划草案已经拟定完毕,过程将耗时大约2.5年。
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人类航天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将彻底改变全球航天格局。
作为全球合作的象征,国际空间站自1998年投入使用以来,见证了多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共同努力。
然而它的退役,也意味着地球低轨道将迎来新的分配。
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已稳定运行,美国则选择换赛道,将重心转向登月和火星。
而国际空间站退役之后,谁将成为航天领域的主导力量?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
国际空间站的退役计划由俄罗斯航天集团率先确认,预计从2028年开始启动相关准备工作。尽管美国和欧洲希望将其运行至2030年,但技术老化和高昂的运营成本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国际空间站的退役不仅是设备寿命的自然终结,更是全球航天合作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型。
届时,地球低轨道上将只剩中国的天宫空间站继续运行,这一变化无疑将赋予中国在低轨道领域前所未有的优势。
美国则选择了另一条发展路径。其“月球门户”(Lunar Gateway)项目旨在环绕月球轨道建立一个空间站,为阿尔忒弥斯计划中的登月任务提供支持,同时承担深空环境监测和技术验证任务。
与国际空间站不同,Gateway项目规模较小,但战略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美国巩固深空探索技术的关键一步,也是一种重组西方航天合作框架的尝试。
然而,这一项目面临诸多挑战。预算削减、技术验证不足以及项目延迟,使其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中国的航天规划显得更加清晰且宏大。中国与俄罗斯联合提出了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计划,目标是形成轨道与月面相结合的双层架构。
根据规划,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将在2026年前后,执行月球极区探测任务,目标是探测月球南极的水冰资源。其存在与否对未来月球基地的选址与建设至关重要
嫦娥八号则将在2028年进行资源利用实验,为长期驻留提供技术支持。
到2030年前后,月球科研站的基础布局将逐步完成。这一计划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技术上的雄心,更是对月球探索领域的全面布局。
美国通过Gateway项目排除中国和俄罗斯,试图巩固西方航天联盟,而中国则通过天宫空间站和ILRS计划吸引更多国际合作伙伴。
俄罗斯的角色也值得关注,其航天能力能否持续支持与中国的联合计划仍是未知数。
此外,欧洲、日本等国家是否会调整战略,与中国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也是未来航天格局的重要变量。
国际空间站的退役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谢幕,更是全球航天格局重新分配的开端。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和ILRS计划正在低轨道和月球探索领域奠定优势,美国则试图通过Gateway项目维持深空探索的主导权。
未来,这场竞争将如何演变,谁能在航天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仍需时间去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