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清晨5时34分,搭载着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拔地而起,短短十分钟后,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宣告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空间站阶段性应用任务的又一关键节点,也是一场精密航天系统协同能力的再验证。
但很快,人们注意到一个技术细节——从火箭升空到飞船与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耗时3小时18分钟。为何比之前对接慢了1个小时?
毕竟在2022年11月,天舟五号任务曾创下“2小时对接”的世界纪录,堪称中国航天极限控制能力的巅峰秀。
那场操作是从点火升空到精确对接的高速冲刺,展现了中国在轨控、导航、测控和调度等多领域协同的顶级实力。
而如今,时隔近三年,“天舟”系列任务竟然“降速”了!
其实,这并非技术倒退,而是一种更加理性的任务规划。2小时对接虽然震撼,但它需要在极其苛刻的窗口期内完成数十项复杂操作,每一步都几乎没有冗余空间。
相较而言,3小时对接方案牺牲了一些速度,却换来了更高的容错率和更广的窗口选择,不仅对火箭入轨精度要求更低,也降低了测控链路的压力,更适合当前密集任务周期中的高频执行需求。
从天舟六号开始,中国空间站任务就已经正式转向了这种更为“稳妥”的对接策略。
此次天舟九号任务,正是这一技术思路的延续——以可靠性优先,确保每一批“太空快递”既能准时送达,又能安全无虞。
随着货运飞船完成对接,空间站内部的“拆快递”环节随即展开。
这批高达6.5吨的物资中,包含了航天员生活保障用品、科学实验装置、维修备件、药品食品等“常规包裹”,也有智能抗阻训练装置、新型舱外航天服等“科技新品”。
这些物资由当前在轨的神舟二十号乘组负责接收与部署,一件件“包裹”搬进空间站,将保障后续任务平稳推进。
但也正是这场热热闹闹的“收快递”场面,让不少人恍然意识到:神舟二十号的飞行任务,其实已经过半了。
今年4月底,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入住“太空之家”,按计划他们将执行为期约六个月的驻留任务,预计将在今年10月前后返回地球。
任务过半,也预示着下一批接力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选拔、训练、排班已进入倒计时,即将整装待发。
早在今年2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曾官宣,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已同期选定。
当然,此前已被曝光的第四批航天员中首位港籍女航天员也在参与训练,引发巨大关注,不少人对“港籍女航天员何时飞天”充满期待。
那她会不会就此进入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成就首飞?
按常规节奏来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尽管选拔完成是一大步,但要真正成为可执行任务的“任务航天员”,至少需要两年以上的系统化训练,包括基础体能、航天医学、航天器操作、空间站维修、出舱程序、应急处置等数十门课程。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现役飞行员转岗航天员,也必须完成这些“转型课”。
更重要的是,中国自空间站运营阶段,女航天员参与频率一直维持在较为克制的状态,从刘洋、王亚平到王浩泽,从未出现过在两年内安排两次女航天员连续飞天的情况。
这背后并非性别歧视,而是任务配置与安全考量的结果。
毕竟每次乘组只有三人,如何在飞行工程师、指令长、载荷专家之间协调安排,是极其精密的工程平衡。
因此,即便港籍女航天员训练进展顺利,也更可能在神舟二十二号或之后的任务中完成首秀,而不是立刻赶上十月份的神舟二十一号任务。
而关于另一位被广泛关注的“国际航天员”——巴基斯坦首位外籍乘组成员,也在今年春天由巴方官员正式确认选拔进程。
但这一项目也处于早期阶段,若参照现有的选训流程,这位外籍航天员最早也要等到2026年才有可能正式登舱。
换言之,神舟二十一号仍将由中国本土航天员担纲演出,港籍女航天员和外籍航天员的“飞天梦”还需再等一程。
我国最近执行飞天任务的女航天员,是在神舟十九号中担任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航天员王浩泽。
作为我国第三位登上空间站、首位90后飞天的中校航天工程师,她的飞行不仅引发公众关注,也为未来女航天员参与深空任务开辟了先河。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王浩泽与蔡旭哲、宋令东三人共同亮相。
距离返回已超过60天,三位航天员精神状态良好,面部浮肿明显消退,显示生理恢复良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亮相中,细心的网友发现王浩泽的蓝色航天服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与出发亮相时不同了——在姓名牌下方多出了一颗五角星。
事实上,这是中国航天员的“飞行荣誉标”,每颗星象征一次太空飞行,只有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才有资格佩戴。
这枚新添的星星,不仅代表一次个人成就,更代表她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
如今,我国航天员的选拔与培养已经进入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新阶段。
过去,人们常以为只有战斗机飞行员才能进入太空;如今,随着“第三批航天员”构成不断丰富,已有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等多种身份的新生力量加入。
而随着空间站任务密度加大,“普通人飞天”的愿景也不再遥远。未来也许会看到医生、材料学家,甚至教育工作者作为专业代表登上太空,都成为可能。
而对于港籍女航天员,甚至未来的国际合作乘组而言,飞天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制度已经搭建、训练系统成熟的前提下,等待的只是适合的任务窗口与准备完成的时点。
从天舟九号稳定的3小时对接,到神舟二十号即将收官,从王浩泽的新“星”亮相,到外籍航天员选拔启程,中国载人航天正在走向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系统协同的新阶段。
接下来,我国还将陆续实施月球载人探测、建立月球科研站、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向深空探测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正不断刷新属于自己的航天高度。星辰大海,从未如此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