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就在中国斥资3440亿元全力冲刺光刻技术的消息传出后,日本媒体《日经亚洲》发文表达担忧,认为中国或将取代荷兰ASML,成为全球光刻机领域的主导力量。
光刻机技术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当前,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机主要由荷兰ASML公司生产,其极紫外光刻机(EUV)技术独步全球。然而,这也使得中国长期受制于技术封锁,芯片制造领域面临“卡脖子”困境。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中国采取了两手准备。一方面,通过囤积设备为技术突破争取时间。
据报道,2024年中国从ASML采购了价值约744.3亿元人民币的光刻机设备,为应对可能的制裁未雨绸缪。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芯片设备供应链“完全国产化”目标,并投入3440亿元人民币推动光刻技术自主研发。
这一巨额投资展现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决心,也为技术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日经亚洲》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目标不仅是弥补技术短板,更是取代ASML,成为全球光刻机领域的领军者。
中国已经涌现出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例如中芯国际、长鑫存储和长江存储等。这些企业在蚀刻、测量、沉积、化学抛光等关键工艺上,已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品研发和应用。这种技术进步让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崛起势不可挡。
此外,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反而成为中国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日经亚洲》指出,美国的制裁为中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
在压力之下,中国企业和研发机构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推动技术飞速发展。这种“越压迫越强大”的现象,正是日媒担忧的根源。
然而,尽管中国在光刻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要真正赶超ASML仍面临诸多挑战。光刻机技术涉及光源、光学系统、控制软件等多个核心组件,这些领域技术门槛极高。
例如,ASML的EUV光刻机不仅依赖极高精度的光学系统,还需要全球顶尖的供应链合作。中国要实现完全国产化,不仅需要突破单一技术,还需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体系。
如果中国在光刻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非中国供应商将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全球芯片制造的供应链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同时,中国技术突破可能带动其他国家加速研发,以应对竞争。比如韩国、日本等国家可能会采取更多措施保护自身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