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远镜发明之前,人们肉眼可见的“行星”,只有“水、金、火、木、土”五星。
如果说“七星”的话,那就是“北斗”了。问题是,北斗七星首先属“恒星”,其次一直“连”在一起,从没有分开过。
所以,中国古代,其实也包括外国古代比如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等等,对行星的观测,都是集中于上述“五星”。
古中国从有文字记载,就有对“五星”的记载。
《诗・大东》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长庚”都是 “金星”的别称。
古人称“木星”为“岁星”;称“火星”叫“荧惑”;“土星”又名“镇星”“填星”;“水星”称“辰星”。
古人之所以关注“五星”,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五个都很明亮,比“一等恒星”还亮。“一等星”里最亮的,是“天狼星”,被古人称为“二十八宿”之“井宿”的“天狼星官”,其与“五星”比,就明显相形见绌了。
五星
“五星”的命名,应该是在春秋时期完成的。关于“五星”的学说,则在秦汉几近完备。
典型的代表,就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
《五星占》中,详细记载了秦王政元年(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前177年)间,“五星”的位置、运行及“五星连珠”的周期。
《汉书·律历志》称:“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这是最理想的“历元”。古代历法中的“积年法”,就是专门推算“五星连珠”,以求最理想“历元”的方法。
古时,“五星连珠”还称作“五星聚”。而“聚”的频率,称为“见”,其实,就是“五星同聚于天”的“五星会合周期”。
在唐代《大衍历》之前,从“五星聚”“晨始见”到下次“晨始见”的时间间隔,就是“见”的周期。
《五星占》、《汉书・律历志》中,都有“五星聚”周期的具体计算。其中一些重要数据,来源于战国初期的《甘石星经》。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
春秋战国到秦汉,“星占”发展迅猛。因而,“五星连珠”或称“五星聚”,亦带有明显的“星占”色彩了。
《史记・天官书》说:“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利。”
《汉书》、《晋书》、《隋书》、《新唐书》和《开元占经》中,都有类似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