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波动科技|云南某地大深度雷达探测数据分析(40m左右)

地下岩溶作为一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其发育形成的溶洞、溶蚀裂隙等结构,犹如隐藏在地下的 “不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交通基建、水利工程以及城市建设的安全。大深度雷达凭借先进的探测技术,成为深入地下、精准识别岩溶隐患的得力工具,为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关键支撑。

波动案例:云南某地地下岩溶探测

探测设备:BD-GPR-U50MHz大深度雷达,天线间距2m,点测间距0.5m;

探测目的:确定地下溶洞、裂隙等异常;

现场图片:

数据图像:

探测结论:图中主要存在两段强反射异常密集区,分别为水平方向0-10m和水平方向14-60m处,其他测点段虽仍存在相对强反射异常,但从整体来看连续性不强。结合现场情况及相关资料,可总结以下几点特征:

1.水平方向0-10m、垂向15m以内,雷达波在此形成强反射信号,推断此段存在岩溶发育,而往更深部雷达波无明显异常,推测在20m以下深度岩溶裂隙不很发育。

2.从雷达反射成果图来看,在水平方向14-30m、垂向10-12m和水平方向42-58m、垂向5-9m以内,雷达表现强振幅,且同相轴连续,推断此区域从浅到深裂隙均很发育且较连续。

大深度雷达在地下岩溶探测中的优势

(一)探测深度大,覆盖范围广

相较于常规探地雷达,大深度雷达的突出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探测深度。在合适的地质条件下,大深度雷达可对地下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区域进行有效探测,能够覆盖岩溶发育的主要深度范围。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选址阶段,大深度雷达可以对坝址下方较深地层进行探测,查明深部岩溶洞穴的分布情况,避免因岩溶问题导致大坝基础失稳,为工程的科学选址和设计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二)非侵入式探测,保护地质环境

大深度雷达探测无需进行大规模的开挖或钻探作业,仅需在地面布置设备并进行移动扫描,就能完成对地下岩溶的探测工作。这种非侵入式的探测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探测成本和施工难度,还能有效保护探测区域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在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址等特殊区域进行岩溶探测时,大深度雷达的无损探测特性避免了对环境和古迹的破坏,实现了地质探测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三)快速高效,提升探测效率

大深度雷达支持连续、快速的扫描作业模式。在实际探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驾驶车辆搭载雷达设备,沿着预设的测线快速行驶,同步完成数据采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区域的探测任务,相比传统的钻探、槽探等方法,探测效率大幅提升。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大型线性工程的前期地质勘察,大深度雷达可以快速查明沿线地下岩溶发育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争取宝贵时间,保障工程进度。

(四)数据直观,助力精准分析

大深度雷达探测后会生成可视化的雷达图像和数据成果,如时间剖面图像、深度切片图像等。这些图像能够直观地展示地下岩溶体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以及与周边地层的关系,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快速定位岩溶发育区域,判断岩溶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同时,结合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还可以对雷达数据进行三维建模,更立体、全面地呈现地下地质结构,为岩溶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的数据依据。

(五)适应性强,应对复杂地质

地下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往往十分复杂,存在岩石类型多样、地下水分布不均、地层结构破碎等问题。大深度雷达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通过调整发射参数、更换不同类型的天线以及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能够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稳定工作。无论是在石灰岩广布的喀斯特地区,还是在岩土性质多变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大深度雷达都能有效克服地质干扰,准确识别岩溶异常体,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普适性。

大深度雷达凭借独特的原理与显著优势,已然成为地下岩溶探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深度雷达将迎来更多突破与革新。在硬件层面,材料科学的进步将促使天线性能进一步优化,提升雷达的探测深度与分辨率,实现更细微岩溶结构的精准识别;低功耗、高集成度的电子元件应用,也将让设备更加轻便化、小型化,便于在复杂地形与狭窄空间中灵活作业。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Zwz7okcKIrTFShv6Ni6d3C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