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读完后的第一个感觉是:读得太快了!要是其他书也这么“轻盈”,那一个月读十本都不在话下。
整本书讲的是微信背后的一些设计故事和产品理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这其实也是整本书的核心精神——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带你理解“当时为什么这么做”,这些决策背后有什么洞察和创新点。
书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到意外的点是:团队内部禁止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在我们习惯“先研究竞品再设计”这样思路的环境中,这种做法简直是反常识。但细想其实也很有道理——当你使用了竞品,在设计时就容易被他们的思维框架所限制,哪怕你自己没有察觉。真正的创新,也许正是从屏蔽“惯性思维”开始的。
微信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交和通信应用之一,也是全球最活跃的超级App之一。开发这样一个受众如此之多的APP,需要把所有的用户当成一个群体来看待,做一个有温度的产品,通过触碰与触摸与用户做交流。另一方面,互现网的产品应该让个体更自由、更低成本地体现个体的独特价值。
那么,在设计产品时,如何处理产品多样化需求?
从场景角度来说,我们希望抓主场景,而不是把所有功能做到,从而保持微信的简单。很多的“枝叶”是可以去掉的,不要做得太过分,如果一款产品只是不同的功能堆砌起来的,那会很危险。其次,做产品可以保持一些粗放的状态,如果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一定不要先去做。
有气质的产品如何传达想法?
一个有气质的产品,不是通过堆砌功能来“告诉”用户它是什么,而是引导用户自己去“感受”它、理解它、期待它。
欢迎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化引导,它不直接说明产品做了什么,而是营造一种情境,让用户自然代入——不是在用一个工具,而是在进入一个值得探索的世界。
这种方式,不是说教,而是“共鸣”。
新的品牌传播模式
通过朋友来影响朋友,微信里面移植这种模式,从而形成了目前的模式。
微信将这一逻辑“产品化”地落地,比如:
你能看到多少朋友关注了某个公众号;
你能看到哪些朋友点赞、评论了一个视频号内容;
朋友圈点赞/评论机制本身就具备“轻量转发”效应;
甚至你通过某个朋友参与的拼团、活动,被动接触到品牌。
这一切都在悄然完成一种转变:品牌不再直接向你说话,而是通过你信任的人“间接”传递影响力。
视频通话如何改变了用户习惯?
当产品设计开始尊重“不打扰”的需求时,它其实也在为用户树立新的边界感。你有多少次被非没有经过预约的电话骚扰,但是大家就默认了电话来了就要接,因为社会的习惯就是这样。微信视频要对方接受才能接通,这是一个挺有价值的冒险,一个小小的改变却在挑战社会对沟通方式的默认处理方式。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品,它不仅解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更深刻地改变了沟通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社会结构。而微信,毫无疑问,就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款产品。 它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数字身份的延伸。人们在微信上聊天、工作、支付、获取信息、管理生活……在这一个App中完成了过去多个平台才能实现的功能。微信构建的是一个“生活操作系统”,它重新定义了“连接”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