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德媒: 中国KI制造的光环与人工依赖的真相

智能制造的耀眼成就

中国人工智能(KI)应用备受瞩目,尤其是初创企业深度探索(Deepseek)的成功让人印象深刻。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421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展示了中国速度,采用KI和数字孪生技术(即虚拟模型),将生产时间缩短高达30%。西方管理者对此赞叹不已。然而,现实与理想存在明显差距,这些成就仅限于少数示范工厂。

人工主导的制造现实

中国拥有超过400万家工厂,但根据CP全球洞察(CP Global Insight)为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做的分析,仅6%的工厂实现全面数字化,60%几乎未数字化。这些工厂仍依赖大量流动工人,而非机器人。埃伦德·埃克(Erlend Ek)指出,技术推广成本高昂,经验难以复制,导致生产率未因KI提升。中国仍是全球“制造车间”,依赖劳动者的手工技能。

职业教育不足进一步加剧问题。德国式双轨制难以推广,富裕家庭偏向大学教育,导致技能型工人短缺。一位欧洲企业负责人表示,办公室职位申请众多,但合格焊工难觅。

现实挑战与未来前景

中国的“差不多”心态在维修中常见,如用厨房纸修空调或硅胶掩盖问题,反映技能不足。这种现象与智能工厂形成鲜明对比。埃伦德·埃克认为,KI竞赛刚开始,中国的试点成就应警醒全球,但推广障碍限制了进展。未来,中德两国凭借工业基础,将共同探索KI边界。企业需优化技术应用,培养技能人才,消费者也应关注中国制造的质量与潜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dw9ZiLPtGJ8YM43-AtY3_N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