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恐怖谷效应

[庆祝]【主题】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最早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

他的研究发现:

当一个非人类实体(比如机器人、CG人物、仿生娃娃)越来越像人时,人类的好感度也随之上升……直到某个临界点。一旦“像得太逼真但又不完全像”,好感会骤然下降,甚至引发强烈的不适感——像掉进了一个情感的“谷底”。这段下降的区域,就被称为:“恐怖谷”。

为什么会有这种恐惧?

1️⃣ 视觉错配

我们的大脑非常擅长识别人脸、表情和微妙情绪。

当一个“几乎像人”的形象在表情、眼神或动作上有一点点“不对劲”,

它就会被我们识别为“异类”——陌生、僵硬、甚至威胁。

2️⃣ 进化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

一些理论认为,这种不适源于我们对“死亡”“疾病”“僵尸”等非自然人类形态的本能排斥。

过度拟人的机器人或动画角色,触发了这种深层警报。

3️⃣ 边界模糊带来的焦虑

它既像人又不像人,

既熟悉又陌生,

这种模糊性打破了我们对“人类”与“非人”的清晰分类,

于是我们感到不安、不信任,甚至恐惧。

恐怖谷在哪些地方出现?

🤖 人形机器人(尤其是面部表情模仿人类的机器人)

🧍‍ 动作捕捉但未处理好的CG人物(比如某些电影里的“人类角色”)

🪆 仿生娃娃或逼真蜡像

🧠 拟人语音助手(声音语调太“真”但缺乏情感反应)

部分“AI数字人”,看起来像“空壳”或“被训练出来的好感表情”

恐怖谷的心理机制其实远不止“外表怪”,它也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心理张力:

我们想要人性化的机器,却又抗拒“被模仿得太像”。

我们渴望连接,却又害怕“这份连接其实是假的”。

所以恐怖谷效应不仅是对“像不像”的不适,

它是一种对“真假混合”的深度焦虑。

当一切都开始精确模仿,

不适感也许不是在对方身上,

而是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变得“可被编程”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rRyngkTbabuX1IjVNiuOB2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