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正式开启。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天问二号任务周期约10年,包含13个飞行阶段。
美媒也忍不住点评,称中国的“太空野心”远不止于此。那到底天问二号要干啥?中国的难点又在哪?
天问二号目标明确:小行星采样+彗星探测。
天问二号的任务可不是去火星,而是要去小行星和彗星!这次任务有两个主要目标:
小行星2016HO3采样:这颗小行星被称为“地球的准卫星”,因为它离地球很近,公转周期也和地球差不多。科学家们认为,它保留了太阳系诞生初期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演化的“活化石”。天问二号要去采样,带回这些珍贵的“宇宙化石”。
主带彗星311P探测:这颗彗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既有彗星的物质构成,又有小行星的轨道特征。探测它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的空白。
简单来说,天问二号不仅要采样小行星,还要探测彗星,任务难度不小,但意义重大!
小行星采样有多难?美媒:中国难点就一个!
小行星采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美媒指出,小行星采样比去火星难度更高!虽然中国有嫦娥五号、六号月球采样的经验,但小行星采样最大的难点是——速度!
为啥呢?因为小行星没有引力,探测器不能像在月球上那样靠引力减速进入轨道。天问二号得在茫茫宇宙中追上小行星,跟着它飞(这叫“伴飞”),然后找准时机采样。
小行星2016HO3的个头只有40×100米,离地球约4300万—4500万公里。这么小的目标,这么远的距离,还得精准采样,难度可想而知。
美媒认为,中国的深空测控技术是关键,毕竟没有全球性的测控网络支持,任务很难成功。
中国早有准备,天问二号信心满满。
虽然任务难度大,但中国早有准备。2023年,中国就进行了高空降落测试,模拟小行星采样任务。与月球采样相比,小行星采样的难点在于定位技术和样品获取方法。不过,中国已经有了嫦娥五号、六号的经验,技术上有了很大提升。
美媒也承认,中国的深空测控网络是全球性的,这为天问二号任务提供了强大支持。相比之下,日本之前的小行星采样任务还得依赖NASA的深空网络。中国的自主技术,显然更有优势。
中国的“太空野心”不止于此,天问三号、四号已在路上!
美媒不仅关注天问二号,还看到了中国更远大的目标——天问三号和天问四号!
天问三号计划在2028年左右发射,目标是火星采样返回。如果成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从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
而天问四号的任务更加宏大,目标是走向更远的深空,探索太阳系的其他天体。中国的航天计划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未来还有更多惊喜等着我们!
总结:天问二号挑战大,但中国信心十足!
天问二号的任务充满挑战,尤其是小行星采样的速度控制问题。但中国已经有了嫦娥五号、六号的经验,加上强大的深空测控网络,任务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中国的“太空野心”远不止于此,天问三号、四号已经在路上,未来的深空探索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