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邮政为人民
回忆邮政
我们是信函分拣处平信进口作业科,有160人,有三台分拣机(理信机后拆除),出口作业环节也有三台分拣机,大家不在同一楼层,我们的机分和按码手工在六层,出口机分在四层,二层是我们的按址分拣和出口手工分拣,后来把理信机彻底拆除以后,我们平信进口科才全部整合在六楼同层作业,这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2000-2010年这个黄金十年,也正是各类账单类邮件的蓬勃发展的阶段,函件多的是铺天盖地,进口和出口都一样,尤其是遇到基金公司同时邮寄账单的时候。本身我们进口的分拣机就已经是利旧设备,再加上各个基金公司的账单类邮件制作打印规格不统一,机器分拣的识读率并不是很高,尽管我们也采取了同码封装作业,可是上机分拣的邮件还是多,机器识读率不好导致溢出邮件就多,这个溢出邮件就需要手工分拣,手工环节分拣员分那些不能上机的邮件都忙的不可开交,面对大量的溢出邮件更是力不从心。
为了提高机器的使用率,经过处领导协调和平出科的密切配合,我们的创新团队协同设备部门在出口分拣机上安装了进口分拣程序,利用出口信函分拣机的空闲时段,在出口的分拣机上分拣进口溢出邮件,入格率达到了50%-6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是10辆托盘的溢出邮件,在出口分拣机上分拣一遍后,大约还有五车需要手工分拣,这样一来就极大减轻了手工分拣的压力,邮件的赶发时限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确实收到了效果,信函分拣机的分拣能力让我们挖掘到了最大程度,即便这样,平信进口科的函件邮件量还是非常大的,赶上春节的时候,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把大量滚存的按址无码邮件处理完,也就是说,整个春节里都是非常繁忙的。
当年,北京站长安街边的邮政枢纽分拣车间永远是灯火通明,就在邮通街1号,马路北边对面就是交通部,那个从来没有熄灭过灯光的分拣大楼整整伴随了十八载的日出日落。
(我们从天桥搬到北京站生产作业,再搬走到大平面,这中间整整十八年的时间,分拣员人生最美好的阶段都留在了这里。)